大作品

作者自述:最开始想的是如果真的出现人类无法繁衍后代的情况,知道自己这代人就是最后的一代,会不会修建人类博物馆?会是怎样的社会画面?货币体制会不会崩坏?会有更多人选择环游世界度过此生吗?什么样的人会被唾弃,什么样的会被歌颂?可是作者真的想不出来,所以就写了下面的这篇文字。如果有机会(构想出来),还想续写下去。

 

人类博物馆

 

PART1三十年前的讲说

“嘿,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人类博物馆……”一个活力而厚实的年轻嗓音。没错,现在,在圆台上演讲的男孩就是朗,和我同班同宿舍,我们认识三年了,我也听他讲这个“搞笑”理想三年了。

哦,对了,这里是地方大学,虽然在小城市,可学校还算不错,设施旧了点,也显得一番历史感,并不残破。入学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在宿舍见到他。我拖着箱子,以及一些寒假的预习功课本,跟着做向导的学姐和其他同楼的男生一起去本系的宿舍楼。计算机系的是个四层的白色小楼和自动化控制还有一些专业一栋。我提着箱子延带铁栏扶手的楼梯向上爬,215——二层最里的一间屋子。宿舍的门是敞开的,一个高大,细瘦留着长发的男生显然已选好了靠窗的下铺床位,正在收拾物品。他是最早到的,床上放着两个巨大的背包,一个是登山露营的背包,一个是提包,看上去这个人应该不好惹。我拉着行李一路走来的响动和突然停止的脚步

都没有引起他的注意。我把东西放在他的对侧,然后先去打招呼,“嗨,我是哲耀,计算机系B班的。”他转过身,面目很清秀,“哦,你好,我是朗,和你同班。”然后伸出右手。我马上抽出裤兜中的双手迎上去握手。

同宿舍还有四个同学,可都是自动化控制的学生,所以我每天就和朗一起去上专业课。这家伙特别逗,虽然在计算机专业,却常常去旁听历史系的课程,甚至翘过几节基础课。真不知道他当初为什么不直接去了历史系,选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

他的演讲到哪了?嗯,和我讲过无数遍的修建需求啊。哈哈,说起人类博物馆,真是永远都不会厌烦。看他制作的简洁的PPT,明晰的条目,还有磁性的声音难以避免的进入耳帘“你们有没有想过,建造一个全面、精细的人类博物馆是有多必要。我们可以把现有的人类基因库,人类的发展史,人类的著书——人类以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整理编码储存。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我们可以很完美的全面记录下人类的一切。虽然这是一个极其宏大的工程,为了归纳人类涉及的所有领域并把每个细枝末节做到精准,这将需要100000本科毕业各个领域的学生用为期五年的时间搜寻民间的、网络的、各个时期的一切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资料,并且粗略的进行归类;还将有10000名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为期十年的精细整理,筛选,编目,和部分的注解,做大时段生活年景、社会、科技等等的概况;最后是全球1000000的高知来普量阅读,查错。历史资料筛查整理完毕后,剩下的就是每年年末的半个月整理出当年的资料,并存入建设好的资料库。这样有关人类的一切都在一个拳头大小的芯片盒里了。”我打量着台上的他,褐蓝的帽衫,袖子撸到肘部,一条修身蓝色牛仔裤,一双白色球鞋;这扮相活力充沛,开朗活泼的男青年啊。我扫视了旁的听众,已然在溜神,虽然他在台上奋力的讲,可究竟谁要听这样荒谬的一个人类修建信息博物馆的演讲啊。大多数人就连逛卢浮宫、大都会,都不过是走马观花的看,目标只是到此一游。

他不屈不挠的继续讲着,“我知道这个工程要花费巨大的财力和人力,你们觉得十分的不现实,也有种种的经济上的问题;或许你们还在想,现在已经有了谷歌和百度,博物馆和网页根本没差。我想说博物馆之所以叫博物馆肯定是区别于搜索引擎的,它储存整理的:包括纠缠的科学发现得到定论前的辩驳,包括每个科学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及推倒;包括人类的基因库,人类实验的发现与残酷的本质;包括已有博物馆的各类收藏以及真正有文化意义的解说,包括各时期生活的片段,小知识分子的言语谈吐,各时期印刷的一些民间图本,是博物馆不会放,引擎里不会记录的,可又是真实的记录人类心理,体现当时社会的资料……这个博物馆将真正的保留人类的精品,人类的社会,人类的科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思想。我想是全面的、全局的,或许也将是主观性的。”

说真的,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眼前这个青年的这个想法,毕竟你得把它放在时代下。而现在,它就是个笑话。不过,我很喜欢和朗攀谈,很喜欢和他在一起的时光,不只是因为他总是很努力,总带给了我拼劲;也因为他有和我一样不太现实的对于未来的期许,在心底我知道,或许我不会将它实现,而他会。

记得大一结束的那个暑假,收拾好东西临行回家前的最后一晚。我们宿舍一起庆祝大一的结束,买了六瓶啤酒,彻夜的谈天。我们直接坐在打扫干净的宿舍的地上。要知道年轻人聚在一起,又在这样的情景下,最爱谈的就是未来的生活和打算。基本就是美好化的,比较温馨浪漫、自由的家庭和工作生活。即便是性格不同,职业不同,公司不同,大抵是一样的柴米油盐。朗却说:“看样子人类博物馆计划是没戏的。那我的生活也要有趣些。我打算工作一阵,然后去到一个小镇花掉挣的钱,去当地的酒吧,去音乐节,去博物馆、美术馆,去认识当地人,去聊天,然后以信件或邮件保持联系,知道互相生疏的一天。然后钱会花完,我又会找工作,挣到钱后,我会去到一个新城市,就这样,直到我想过安定生活的那一天。那之后,我也许会去当老师,如果有学校要我,又或者去支教。”那时候我真是被朗的想法震到了,也不惊讶,只是,或许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只是没有那么的漂泊,只希望有能力把每年的假期花在去一个小城,然后做和朗想做的差不多的事。静了一会,我对朗轻轻的说:“我相信你会的,你会这样做的。如果有机会,叫上我一次,陪你短暂一程。”

想到这里,我仔细的盯住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的演讲到了最后,就是修建的意义,他的嗓子已然有点哑了,平常说话的声音不是很大,而今天为了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显然用了最大的流畅讲话的音量。“你们有没有想过,人类可能瞬间的毁于行星,毁于核爆炸,甚至是一场疫情。没有什么外星高级文明以零点八倍光速用时五百年抵达地球,没有像和三体文明的信号与抗争,或许突如其来的就灭亡。人类——这样一个死后要有墓碑和葬礼的种群,就真的什么也不留下吗!”这一次,他不像以往的谈天,那样的轻快,可以看到它紧簇的眉头。顿了顿,他继续说:“难道人类真的不值得留下些什么吗,多少的科幻电影,要留下人类的精英,以及一切的知识而转移去新星球重建文明,可电影的最后不还是决定要保留流浪的地球,保留地球上的人类社会。什么构成了人类文明,人类与其它的高等文明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文明保留的应该是什么,说实话,我都不知道。

但是我想人类是不会甘心的,在下一个文明发现人类的时候,只把人类的尸骨罗列在TA们的博物馆里,而或许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灾难临头,紫禁城、社会形态,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被保留,或许一个小小的芯片足矣埋在什么地方得以保存,或许也灰飞烟灭。”

到这里,朗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因为或许人类的社会才是人类,人类的生活是人类;信息投影的金字塔,信息手段完美还原的蒙娜丽莎,还能不能称作人类的伟世之作,这都不知道。但是他还是有这个想法,觉得应该努力的去把这些都储存下来,而我,如果遇到世界末世,大概才会去放下安稳生活,畅游世界吧。

 

PART2 疫情蔓延下的“苟活”

大学毕业三十年过去了,我就是平平淡淡的生活着,接到过朗的两次邀请,却也都放不下家庭和工作,日子很温馨幸福。朗果然是依照他的想法,只不过比他预想的早了几年回归正常的生活。毕业的十二年后,他就结束了流浪的生活,去了一个较为贫困的地区,当了老师。他生活的依然很开心。我们不常来信,可三十年来没有断绝联系,每年都会来去的写个五六封,描述了自己的生活,也向对方问好。

要说,为什么突然想起来朗的大学演讲,还是因为最近的半年生活处在疫情下。而且最近曝出,新型病毒除了让人高烧不退,呼吸困难以外,还破坏人类男性的y染色体,使之不能正常的进行减数分裂,而且有片段基因信息的丢失。如果报道实属,那人类真的可能迎来末世;又或者找出解决的方案,打破伦理的采取基因修复手段。可即便如此,新技术的安全性和影响后代的种种问题也要到至少二十年后的“新型”人类长大才会得知。依旧问题重重。

人类博物馆——这个三十年前的讲说,就不自主的浮现在脑中了。

我要给朗去封邮件。

哎呀,朗,儿时的梦没准就要实现了。

 

MK

 

[如果写了作者自述中的内容,结尾应该是:

(中间:人类真的在修建人类博物馆)

人类口中的机器人接替了人类,成为了地球的霸主,人类变成了史前人类。机器人时代的文明发展速度达到了史前人类的二的十次方倍。而最终人类被展出的,是死去的最后一个男性的y染色体]

 

关于评价四:文章发出后,收到了一份修改意见,直接在原文上做的处理。终稿里面的一些错字和标点及分段建议,已经按此(接纳)修改。

评价四

订阅评论
提醒
11 评论
最久
最新 最赞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11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发表评论。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