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终稿)

得到题目后,我就想写写足球吧。然而开始写了之后才发现这个主题是多么繁杂,似乎我大半个童年都与它有关(要说的太多)。我才意识到这有多难把控。但是我还是想写它,有好长时间了,我总觉得这些事在我心中是个结,想倾诉出来(也曾尝试过,可是那人只觉得我在吹牛)。读者不妨看一看,会不会有和我类似的经历呢?

我和足球(初稿)

第一个教练:
最早接触足球是在幼儿园,和另外一个小伙伴。是我爸爸教我的,把球控制在几米的范围之内,想要摆脱变向脚腕应该怎么碰球……这些最基本的动作都从爸爸那里学来的。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开始接受正规的训练。我们小学虽然是附近比较有名的小学,学习成绩好,教育资源丰厚,可是却不怎么重视体育,没有足球队。我在邻近的小学踢球,算是外员。我幼儿园时的好伙伴也在那所学校,每周放学都会有三次训练。小学的趣味与印象多半都在足球训练中。
第二个教练:
那所小学的教练姓肖,带我们的时候已经大概七十岁了,他喜欢穿着一身黑球裤,和一双磨破了的球鞋。始终忘不了他满嘴的假牙,估计和年轻时候在赛场上比较拼有关。他在周末也有训练,我和幼儿园的好朋友们在一起练。所谓训练就是跑步、绕标志桶、带球、传球这种基础动作,没有比赛,但肖教练确实培养了我对足球的兴趣。肖教练会带着我们作每一个动作,带小学生。我很听话,于是渐渐发现了踢球的乐趣。三年前,在我六年级的时候,肖教练还没忘我。希望我到初高中一直在他的学校踢球。而我已来到北大附中。
第三个教练
小学二年级,我终于上了比赛。许教练是那所小学的年轻教练,他是个北京人,说地道的北京话。他的粗壮的大腿和圆滚滚的肚子,都是他常年吃喝在外、行走江湖的标志。许教练的力道很大,他的大手随意一下就能把我举起来。他就踩着球,任凭我们队里面哪一个力气最大的都不能把球踢动半分。我在哪个学校里是板凳队员,年龄小,身高不及对手的肩膀,每一次都是在场下看比赛焦急的等待上场,许教练一叫我,我又很害怕面对对方的铜墙铁壁。有一次刚上比赛就被对手闷得倒地不起,可吓坏了我爸爸妈妈。然而磨练下才有成长,我的足球水平就这样慢慢提高了。不知何时,我心中浅浅的燃起了足球梦。
跟着许教练和他的球队让我接触到更多社会上的事情,我们孩子在餐馆的过道和房间里追跑,大人在圆桌上喝着酒庆祝胜利。

第四个教练

当我上三年级的时候,习主席开始呼吁中小学生踢足球,组织了全市的三大球比赛。我的小学终于有了正式的足球队。于是我被请回了我们小学的球队。
忘不了临别的餐桌上,许教练送我的水杯,和他那无奈的眼神。
回到了自己的小学,我很快成为了队伍里的灵魂人物,我自认为小时候我还是有些足球天赋的吧。在加入球队之前,在学校里我喜欢观察别人,但很不善于表达自己。我所认识的同学不过是自己班和隔壁班的同学。而在加入足球队之后,我才真正开始接触他人。在我的小学班主任的印象中,给我贴的标签就是——足球少年。别人认识我,我认识很多人都是因为足球,甚至低年级的足球队员。我不太爱说话,又在足球上有一定天赋。这就是少年足球梦的起步。

小学的教练姓丛,他连接起了临时凑出来的队伍,研究战术,带着我们寻找默契。去比赛的条件很简陋,一辆总是挤不下的面包车,不过每次还会发一袋零食。球队里大都是些不太爱学习的“野”一点的孩子,周末的比赛他们无疑是有时间参加的。我在那几年,为足球比赛将周末的英语课调来调去。丛教练很多次都在比赛之后暗示我妈妈,我是球队里不可缺少的人,丛教练很喜欢足球,但他苦于之前学校一直没有给组建球队的经费。终于有了正规的球队,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进去。我们放了学就已经有教练摆好的标志桶和成堆的足球。每次训练回家已是黄昏,筋疲力尽,脏兮兮的腿上能搓出一条条泥。然而疲惫过后仍是快乐。”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时间,球队整体和每个人的实力都有所长进。
由于在场上的好表现,我被学校看上了。那天晚上,在苏州街的一个餐馆里,八一中学老师邀请了我和另外一个好朋友,将来到他们中学踢球。
专业的体育在中国,尤其像在北京,好像是别的都干不下去了,才会选择体育这条道路的。即便是你有十足的兴趣,成为特长生,每天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踢球,便等于完全放弃了学业。爸爸妈妈跟我说,这样做将来不过是在中学作个足球老师,厉害一些的进入俱乐部,而当时我们对中国足球职业上面的条条框框、上层的关系也不对我抱希望的态度。这样的人生道路我包括我的父母都不会同意。
到了五年级,许多主力队员因为小升初请假训练和比赛。主力不能全员上场,比赛结果便不尽如人意。
于是六年级,当我去了北大附中,“解脱了”的时候,校足球队解散了。
在那之后,我很少踢比赛,球感下降,再也不如原先风光。

 

很多人儿时的梦想都会改变,不过最终坚持下来的,也许就成就一种新的人生。不知读者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呢?

 

 

 

 

终稿补充了一些对中国体育运动的看法,思路仍与初稿一致。亦喜亦泣,且写且忆。怀念我和足球。

我和足球(终稿)

 

第一个教练:
最早接触足球是在幼儿园,和另外一个小伙伴。我爸爸带着我简单的传球、把球控制在几米的范围之内、摆脱变向的脚法……这些最基本的动作都是在科大的操场上,那些周末和傍晚,爸爸与我一同经历的。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开始接受正规的训练。我们小学虽然是附近比较有名的小学,学习成绩好,教育资源丰厚,可是却不怎么重视体育,没有足球队。我在邻近的小学踢球,算是外员。我幼儿园时的好伙伴也在那所学校,每周放学都会有三次训练。小学的趣味与印象多半都在足球训练中。

第二个教练:
那所小学的教练姓肖,带我们的时候已经大概七十岁了,他喜欢穿着一身黑球裤,和一双磨破了的球鞋。始终忘不了他满嘴的假牙,估计和年轻时候在赛场上比较拼有关。他在周末也有训练,我和幼儿园的好朋友们在一起练。所谓训练就是跑步、绕标志桶、带球、传球这种基础动作,没有比赛,但肖教练确实培养了我对足球的兴趣。肖教练会带着我们作每一个动作,带小学生。我很听话,于是渐渐发现了踢球的乐趣。三年前,在我六年级的时候,肖教练还没忘我。希望我到初高中一直在他的学校踢球。而我已来到了北大附中。

第三个教练
小学二年级,我终于上了比赛。许教练是那所小学的年轻教练,他是个北京人,说地道的北京话。他的粗壮的大腿和圆滚滚的肚子,都是他常年吃喝在外、行走江湖的标志。许教练的力道很大,他的大手随意一下就能把我举起来。他就踩着球,任凭我们队里面哪一个力气最大的都不能把球踢动半分。训练时他对我们很严,如果淘气的话会被揪耳朵,我们都很怕许教练。我在哪个学校里是板凳队员,年龄小,身高不及对手的肩膀,每一次都是在场下看比赛焦急的等待上场,许教练一叫我,我又很害怕面对对方的铜墙铁壁。有一次刚上比赛就被对手闷得倒地不起,可吓坏了我爸爸妈妈。然而磨练下才有成长,我的足球水平就这样慢慢提高了。不知何时,我心中浅浅的燃起了足球梦。

第四个教练

当我上三年级的时候,习主席开始呼吁中小学生踢足球,组织了全市的三大球比赛。我的小学终于有了正式的足球队。于是我被请回了我们小学的球队。
忘不了临别的餐桌上,许教练送我的纪念,和他那无奈的眼神。
回到了自己的小学,我很快成为了队伍里的灵魂人物,我自认为小时候我还是有些足球天赋的吧。在加入球队之前,在学校里我喜欢观察别人,但很不善于表达自己。我所认识的同学不过是自己班和隔壁班的同学。而在加入足球队之后,我才真正开始接触他人。从而开朗起来,渐渐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脚踩着皮球,笑对着阳光——这就是少年足球梦的蓬发。

小学的教练姓丛,他连接起了临时凑出来的队伍,研究战术,带着我们寻找默契。去比赛的条件很简陋,一辆总是挤不下的面包车,不过每次还会发一袋零食。球队里大都是些不太爱学习的“野”一点的孩子,周末的比赛他们无疑是有时间参加的。我在那几年,为足球比赛将周末的英语课调来调去。丛教练很多次都在比赛之后暗示我妈妈,我是球队里不可缺少的人。丛教练很喜欢足球,但他苦于之前学校一直没有给组建球队的经费。终于有了正规的球队,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进去。我们放了学就已经有教练摆好的标志桶和成堆的足球。每次训练回家已是黄昏,筋疲力尽,脏兮兮的腿上能搓出一条条泥。然而疲惫过后仍是快乐。”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时间,球队整体和每个人的实力都有所长进。

由于在场上的好表现,我被学校看上了。那天晚上,在苏州街的一个餐馆里,八一中学老师邀请了我和另外一个球踢得好的,将来到他们中学踢球。
专业的体育在中国,尤其像在北京,好像是别的都干不下去了,才会选择体育这条道路的。在我的小学班主任的印象中,给我贴的标签就是——足球少年。甚至我已经上了初中,回学校看老师时,老师见到我的头一句便是:“你足球踢得怎么样了?”。即便是一个人有十足的兴趣,成为特长生,从中学开始便每天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踢球,一同踢球的却全是所谓“不务正业”的提早社会化的小孩。这便等于完全放弃了学业。在之后的道路上,更有各种人际关系;在球队里、在俱乐部中也许并不能够真正享受足球的乐趣。而将来混得个平庸的下场。这样的人生道路我包括我的父母都不会同意。
足球是贫困人的体育,普通的中产家庭若想产出球星,便是难上加难。不仅个人要有足够的兴趣,还要克服家庭和社会的重重阻力。而且需在复杂的社会中学会油腻与顺滑。足球的道路是危险的,一旦错失机会、没有成功,可能就要忍受和习惯一辈子的劳苦。除非一个人有极高的天赋,我认为自己当然天赋没那么高。
我们后来回绝了老师的好意。

到了五年级,许多主力队员因为小升初请假训练和比赛。主力不能全员上场,比赛结果便不尽如人意。

于是六年级,当我定了北大附中,压力“解脱了”的时候,校足球队解散了。

在那之后,我很少踢比赛,球感下降,再也不如原先风光。
曾经的几个教练渐渐离我远去,正如同家中灰尘越积越多的足球、和渐行渐远的足球梦一样,成为过往。我只是成为业余足球爱好者的一份子,但每当望着家中已经许久不充气的足球,内心总是感慨万千。

很多人儿时的梦想都会改变,不过最终坚持下来的,也许就成就一种新的人生。

不知读者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呢?

 

 

 

 

抬头 2020年5月31 作于家中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发表评论。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