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作者阐述:

这个回忆录只是我针对一些之前的事再加上现在的一些想法得出的一个奇怪的结论。其实我现在的一些想法和观念还没有成形,一些地方就没有多做议论。中间对话的那一段有些不必要(偏题)。另外,有关之前的往事,好像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深刻性。

我的情商貌似一直都比许多同龄人低。我之前从未清楚的想通过这一点。其实我早就应该发现这一点的—-从在小学时担任美术课代表却在开始的时候对什么叫负责任一点概念都没有、从有时参加小组任务时并不担任任何有价值的角色而且依然很有参与感、从极度朴实简单的作文(毕竟一个人的表述多少能反映他的思维水平)、或者从我的同学说我“单纯”这些小事里大概都能发现这一点。

直到后来学校出去考察的时候,有人和我提到这一点,我才意识到。

那是在住宿的地方。天很蓝,外面的青山映在窗子上,很让人快活。她和我是同一个组的,正巧没有太多事,我们就闲聊几句。我们不知怎得从聊学校谈论到了一些神奇的“哲学问题”上(那段时间我还真的对这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非常可能是由于身边的一些人的启发)。

“……”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或者说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问她。说真的,我当时其实还是有些犹豫,毕竟这样的问题我只与少数人谈论过。

“就是活着呗。为什么要想这么多为什么啊?”她有点惊讶地看着我,然后拿起手机,不知道在看什么。

我其实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可以什么都不问,虽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像可以很个体化。

过了一会儿,她说:“‘活着就是为了弄明白为什么活着而活着’—-这是小孙说的。”她好像是用微信问小孙了。

(这个回答当时让我印象很深,不过当时我并没有明白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当时好像还试图刨根问底地问一些别的,不过并没有得到什么期望的答案。

后来她说:“我原来听他们说你是个特别单纯可爱的孩子……”

“哦?”我有点好奇。

她说:“我听W说,之前你们一起回附小,你们到了门口保安那里,说了一声:‘叔叔好’结果你们都被拦下了。”她都禁不住笑了。

我原本都把这件事忘得差不多了,这下全记起来了。

那天下午,我们放学后一同回小学。我们到了门口,大概是接近放学的时间,保安刚好没有关进学校的门。屋里的保安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们—-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和小学生看起来也没有太大的差别(那天他们也不用穿校服)。同行的其它的人就十分默契地往学校里面走,我也跟在其中。我当时可能并没有想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许是之前和保安打招呼习惯了?—-我打了一声招呼。那个保安仿佛突然醒悟,急匆匆地出来把我们一行人拦下了,就是不肯让我们过去。

后来是W和老师联系,我们才得以进去的。

不论怎么说,我还是应该对此感到抱歉。所幸进不去的问题已经被W解决了。

或许我从来就没有弄明白过自己之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估计这样“情商不够”惹出的小麻烦还有些别的例子。母亲和我的一个朋友都曾对我说:“傻人有傻福。” 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不过我的确好奇我小学的时候为何而“傻”(说不好现在是不是这样)。

回忆录终稿:

往事中有关情商的思考

我的情商貌似一直都比许多同龄人低。我之前从未清楚的想通这一点,想起之前的一些事情时才发现(其实我早就应该发现的)。在此就简单举几个例子,为后面我的思考做一些铺垫吧。

印象比较模糊的,是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当时有个印象,就是小Z有时想到的一些“鬼点子”,比如说和谁开一个“小玩笑”。这时我总会我犹豫很久。当时的我总是在“这样做是不是不太好啊?”这一方面犹豫,有时即使真的做了一些事情,也会内疚一阵子。不过这个好不好的标准,我现在也没有什么印象了,估计从其他人那里得来的观念吧!

后来上初中时,我随着同班的同学一同回附小。我们到了门口(大概是因为接近放学的时间),保安刚好没有关进学校的门。屋里的保安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们—-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和小学生看起来也没有太大的差别(那天他们也不用穿校服)。同行的其它的人就十分默契地往学校里面走,我也跟在其中。我当时可能并没有想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许是之前和保安打招呼习惯了?—-我打了一声招呼。那个保安仿佛突然醒悟,急匆匆地出来把我们一行人拦下了,就是不肯让我们过去。后来是W和老师联系,我们才得以进去的。这个原因恐怕还不能完全归结于习惯,这里或许还有我对其他人在做什么的不理解。

初一上学期时,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我和小H在七楼,因为数学办公室刚好在那边,而那时刚发完数学成绩没多久。我不记得小H的分数,只记得她当时很难受,而我是一个很糟糕的陪伴者。我们在楼梯边上,她手里握着卷子。

“以后再也不会考这么差了。”她说。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她当时真的挺难受的,描述不清楚,但是我后来也有过类似的感觉。

“不。”我说。

我当时绝对疯了—-居然在这种时候还在考虑考试考低分发生的可能性!

她很生气,问我:“你说什么?”

“我说‘不’,”我没有来得及解释—-其实也根本不需要解释。

她直接顺着楼梯很快地跑下去了。我看着她跑了下去,但是什么都没有明白。

我不认为我需要多说别的了—-这已经足够了。虽说我个人描述用的是“情商低”,但是实质上这个词比较笼统。这些事件发生的关键性原因,大概是在没有必要的地方过分较真。如果从更细的角度去回想、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事情的产生与许多细枝末节的点都是有关联的,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过分较真”就可以解释清楚的。

第一件事,或许和一些他人给予的观念有关。小学的时候,我所受到的许多有关思想的教育貌似都与儒家、与之前的社会有着些许联系,这让当时在思想方面没有什么太多的分辨能力的我,自然而然地认为孔子就算是圣人,人就应该以君子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从小带我的姥姥常常给我讲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的事来教育我。这更从某些程度上增加了我对效仿君子的正确性的肯定。于是带着这种不必要的较真,我试图从各种方面“束缚”自己。例如不断告诫自己要诚实,不能说谎—-而这导致了有时我不小心说错话后也会习惯性心虚。除此之外,对于平时发生的事情,我会反思、分析,随后根据我所认为的“慎独”等观念,形成一段简短的指示,并且在想起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比如说,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不断要求自己要尽可能少说话,因为“祸从口出”。(具体出了什么事情反而记不清楚了)同理,对于那些有恶作剧性质的事情,自然是“不敢为”。而这反而会使认识的人有时会尴尬。

上述的想法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明显是荒诞的。想象一下,如果有身边的同学每天在学校连一句玩笑话都不开,经常很严肃的样子,和认识的人打招呼还会认认真真地说一句:“你好!”估计这样的表现反而会让人觉得奇怪吧!对此,我觉得很可能是因为,这些旧时的观念对于现在学校的情况其实并不能很好适用—-毕竟“函数”是有“定义域”的(识时务者为俊杰)。或者就是我在并没有理解清楚那些观念的前提下就根据表面去实践,反而迂腐了。

关于第二件事,或许是因为之前的经历不够多。

第三件事中,那种过分的较真大概就是主要的成因。其实不是所有的话都可以从很理性的角度去理解,有时候要理解的是句子背后的意思而不是表面的样子。过分执着于一个句子的严谨程度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或者必要。

我的一个朋友之前和我提到过这一点。

“你让我想一下……”她低头看了看脚下的路。然后抬起头对我说:“你明天要给我交一百块钱!”

“啊?为什么?”我直接问。

“你瞧!我们有时候就是在开玩笑。你不用给我交一百块钱。”

这大概也算是并没有理解对方究竟想表达什么。不过通过这件事大概还能引出这种较真使得人容易被蒙骗—-什么事情都容易当真。

关于所谓的“情商低”我所怀疑的产生的原因不止这些,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去回想这些不光荣的历史好像看不出什么特殊的价值,也会狭小化视野—-不过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在拓宽视野的过程,不是吗?回想与再分析这些让我从某种层面更深刻地认知了过去的一些观念、性格特点可以对我有如此的影响,以及意识到未来的路还很长—-未来要如何去评价现在的自己?这大概也是以后的我应该思考的吧!

 

阶段性总结:

从我们之前的课程与我之前的一些观念来看,写作是一种表达个人观念的方式,它会或多或少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写作大概是比较内化的东西。通过看别人的习作,可以从其他的层面更好的了解一个人。虽然我们上网课,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见过,但是在阅读其他人的习作的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觉得很亲切。对于少部分的认识的人,则可以发现他们原来还有这种那种的想法或是出色的地方—-总之这是一个很精彩的过程啊。

有时候,写作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之前的事情—-它原来是这样的、它居然可以和我们的生活以至于社会这样的密切相关—-因为文字本身与言语或是记忆都有不同,文字会不由自主地要求我们表述的更清晰(因为从某些方面,写作的过程也是我们要把一件事情讲清楚的过程)。

写作也可以或多或少地体现我们的思维方式吧。我通过我自己的写作与其他的一些人的对比,我发现我写作的时候不容易抓住一点去写,而我的思维方面也很容易进行发散性的联想,但是不是很容易去集中到一个论点上。有些人的文章观点就比较集中。

有关写作的心态、心理我也不是很清楚。个人的感觉是写作的时候是很自然的回到某个场景,并且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压抑或是恐惧或是为曾经的欢乐而难过吧。比较奇怪的是,有时很深的感触最终落笔后只有简短的几句话,等到事后再回看时,则会更容易释然。(这和我的语言能力没有那么强有关吧)其实这个课上的任务与写作文还是很不一样的—-我不会有写完作文之后的习惯性沮丧。

有关写作技巧,我好像并没有太多印象,平时看他人的习作时也没有过多注意这一点。写作大概和摄影很像,它有时并不需要一个很宏观的景象或是很多的细节(很高的像素),它只需要从整体中框选一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总体上看会有看整体所没有的效果,并且从中表达出某种想法或是观念吧。打个比方,去拍花丛的时候其实可以聚焦到临近的一朵花上,拍出细节,其他景象则一定程度的虚化,反而可以更清晰地传达出:这里有很多开得正艳的花 这样的信息(可以更清晰的抓住照片的重点)。所以这样类比,“取景”(选材:选多少,选哪些)、“聚焦”(重点在哪里,哪里详细写)都是很重要的吧!(这些可以看出文章的整体的风貌吧)

收获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大概是之前写信那一次—-又可以和好久没有交流的人继续联系了。那也让我在一些与他人的交流上更主动了吧。

困惑有几点:

写作的时候什么样的语言最好?需要用优美的语言进行十分细致的描写吗?还是自己觉得解释清楚了就可以?这主要是因为我听有的人说写的过于花哨反而是矫揉做作,而有些人对于优美的语言还是有认可的,所以有些不太确定。

如何可以抓住一个重点写下去?我通常写作的时候会顺着想法直接往下写,而没有办法集中(除非写的时候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抓重点)。

我写作时在写到其他人的时候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把他们写的……美化一些。这可能和小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念作文并且使得我的朋友很尴尬有关吧!所以塑造人物的时候是要真实还是美化一些也可以?(不过个人去看其他人的时候总是会有不全面的地方,写的人和真实的人本身就有区别。)

订阅评论
提醒
5 评论
最久
最新 最赞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5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发表评论。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