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与回信

小组人员:董智文、郑西原

一、

编辑:董智文

致作者的信:
1.“届时你可以向我分享你保养羽毛的秘诀,或是在天空中的所见、所闻。”我能从中读出你的心中你与鸟的亲切的关系,与你的心向往与之在一起翱翔。

“先是眼前一片黑。然后突然就像在做梦一样,眼前开始出现走马灯,似乎有从小学到当时初中的记忆,持续了大概有半分钟。”读这句话,我深刻感受到了你晕倒过去时脑海中的记忆。

“在我看来,分别与死亡无异,是精神上的死亡。”读这句话,我体会到了你对分别的重视程度,并引起了我的共鸣。

  1. 你第一个写自己的死亡的文章中,为什么要在一个没有死亡的社会中创造自己的死亡?这个意义又何每次换之后思考的死亡的意义有什么关系?

3.“你是多么的自由啊,人类也曾飞上天空,甚至到达比天空更远的地方,也有人只身从空中跃下,只想能像你一样,体验自由飞翔的感觉。”尤其是已经发明飞机的现在,这后半句是否有点过于夸张了?

你第一个写自己的死亡的文章中,结尾的储物仓是什么意思,是指换义体这个行为是假的吗?我感觉你最后一段说了太多东西,如果文中的暗示再强一点的话会更清晰。

4.我感觉你的细节描写做得很好,描写出的场景很有画面感,可能是经历比较相似,我感觉你写的东西特别能打动我。我建议你要稍微加强点叙事性,但是这个平衡还是要靠你来判断。

5.我比较期待你写奇幻小说,(一方面是我喜欢),另一方面是可以放飞想象,创造故事,而且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6.我感觉我写作时总是把握不好叙事的结构,有时候灵感来了就使劲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就特别容易跑题;我有时没办法把心中的观点呈现出来,这可能是我叙事结构乱的主要原因吧……

 

回信:

首先感谢您的评论与指正

这是我对您意见的回复

2、我本意是借人们早已忘记死亡,来反衬出死亡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因为我认为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生存的压力,亦可转化为动力。人在知晓和不知晓死亡的概念时,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我看过的一些作品中,有出现过永生的人,或是不老不死的存在。他们对人生与死亡的思考都是与常人不一样的。有的试了各种方法寻死,有的甚至认为死亡是有趣的事情,这都是因为他们不会死,不明白死亡的概念或是对死亡麻木。而作为常人的我们正因为会死,能更清晰的认识到死亡,有着对死亡的敬畏,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更努力的生活。

但是这篇我认为没能很好的表达我的思想,文中 “我”对于死亡的认知还不够模糊。

3-1我觉得并不夸张,人发明了飞机终究只是交通工具,人还是生活在地上的生物,而鸟类是从羽毛长齐直到死去前都飞在天上的。而且我想表达的重点不是在飞行上,而是对于自由的一种追求。人类制造飞机火箭是为了摆脱重力,就好像人类历史上的各种革命运动是为了摆脱压迫。而鸟则是自由的意象,人类就是不断地在追寻自由,不过不是达到自由,而是只能向着自由发展前进。这是比较深的想法,我见识也不多,不一定对。所以你可以更直接地理解为我在家里关太久了。

3-2储物仓实际上是储存大脑用的,故事背景实际上是人们将大脑储存在罐中,然后远程控制着机械义体进行生产生活。这里本来花了一整段来讲述背景,但这样节奏就太慢了,我的确尝试了在故事途中通过一些细节,来暗示背景,最后一段也是为了点明背景服务的,但显然我做的不太好。

6、我认为在自由写作中这是很常见的,灵感本来就是突然出现的,什么时候来是我们决定不了的。想到什么写什么也不一定就不好,至少可以将内心的想法尽数表达出来。至于叙事结构,这是经验决定的,还是需要多看多写,我们作为应试生也正是在这方向上努力的。我的建议是,如果有了明确的观点,尝试针对这个观点提出问题,用文章的内容回答这些问题。

再次感谢您的指正,让我深刻意识到写作时依然存在的问题,便于我对我的习作中内容的修正,与主旨的明确。

 

二、

编辑:郑西原

一、欣赏

1-1

虚无——空旷的土地,枯死的草,光秃秃的树。

希望是雪,能覆盖每一寸土地,洗刷掉一年所有的美好与罪恶。

语言简洁却很有画面感。其中第二句我很喜欢,似乎雪象征着新的开始,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再跟前面虚无的对比,有种萧瑟中出现希望的感觉

1-2

恼人的烟花爆竹。

电动机旋转似的狂风

团圆时的欢声笑语

万物寂静。

由各种声音描写冬天的吵闹,然后再一转,转到寂静,同时把冬天的喧闹与寂静描写了出来。(我也认为冬天就是喧闹与寂静交替的季节)

1-3

严寒却还是要上学,迷糊地走到餐桌前,拿起吐司和鸡蛋,微甜的面包加上鲜香的蛋液在口中混合,再咽下,除了有点干剩下的都是享受。

简洁恰当的形容词有着比修辞更高的效率与真实感,感觉嘴里已经有吐司和鸡蛋的感觉了)

二、疑问

1、火和热,最终剩下的灰烬。

这里描写的是什么景象?团聚时火炉内的篝火?还是其他的景象。

2、生命的尽头便是死亡,我们每一天活着,就相当于每一天在凋亡。

这句话前后之间的联系我不太明白。以及这句话是如何与后面的内容联系起来的?因为后面的内容主旨似乎是“人活着是因为世间有牵挂”,但感觉跟这句话联系不大。

三、Bug

1、不愿让眼睛朝向迎面吹来的寒风的奇怪的冷。

每寸裸露的皮服甚至被寒冷刺穿的衣服下的寒冷。

感觉有一些乱,形容词的对象以及逻辑关系不好理清。能够理解大意但具体的细节看不明白。

四、印象

既有诗意的抒情,也有直白的叙述。但同样的特点是都很简洁。抒情会干脆的表达情感,叙事也不是通过大量的冗长的修辞,而是有许多细致的细节描写。就好像石膏像一样,即使灰白的色彩在精致的刻线下也栩栩如生。但细节描写对于语法以及逻辑要求很高,一定要理清句子的逻辑,以及细节描写的顺序等。

五、期待

很期待能看你写的小说,我认为小说的重点就是在画面感,这正如我对你的印象一样,你的风格朴素真实,一定能将人物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生动地表达出来。同时简洁的文风又不会让小说过于冗长,可以让读者快速地理清故事的骨架。加油!

六、困惑

有时候会写一半突然蹦出来一些构想,然后就会在已经写的和所想的内容之间纠结,最后为了照顾到两种构想,就总会写出前后不搭调的文章,大概属于跑题?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

 

董智文的回信:

首先要感谢您的评论与宝贵的意见。

这里是我对您的回复,如果哪里有问题望您指正:

2-1:这里应该是我的说明不足,抱歉。这里写的其实是我父亲他们家(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比北京大多了、冷多了))对我过世的爷爷奶奶的祭祀,我回老家一般都是为了参与祭祀,他们是在过年后的几天去祭祀(我对民俗不太了解)一般祭祀结束后过不了多久就回京了,所以最后的灰烬是我在老家过年最后的印象。

2-2:这句话我感觉应该作为整篇文章的大背景,也是题目的解释和缩影。这句话表达了:1.永生是不可实现的,那么每个生命总会有死亡的那一天(这个要是以后不对了,对死亡的看法肯定又要变了);2.既然每个人都有要死去的一天,我们活了一天就是一天更接近死亡,也就是生命逐渐凋谢的过程。后面的部分我认为应该分成两部分:一是死亡是解脱,但我不主动寻死,也不惧怕死;二是对一的解释说明,也就是人活着是为了心中的牵挂。其实最后一句和这一句是对应的,但是我的说明还是太少了,应该还有第三个观点:人要为牵挂活在当下。

 

3-1这里应该是我的描写有问题,就是想说好几个方面但是还想写在一个句子里就有语病了,还有就是措辞问题,不太清楚应该用哪些形容词。

 

6:我有时候也有这个问题,我感觉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有:1.写之前想清楚构思;2.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过度得尽量得当,也能兼顾思维。

 

再感谢您细心的评论和宝贵的意见,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了我的写作特点和补足,若信中有问题还望您指正。

董智文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发表评论。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