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袋
1、经过第一个月的上课和创作,你对写作这件事的认识有什么变化?这个月你最大的收获(包括新的困惑)是什么?请举例具体言说。
每每这种时候,我很难不想到自己在初中创意写作课中的那段经历。说实话我感觉当时从来没有真正地进入写作,自己整个人好像时常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而课上我能回忆起的写作任务也寥寥无几,自己似乎是在被迫写一些东西,还要写的和平时的语文作文不大一样,这给我带去了些许困惑甚至痛苦。我感觉自己好像是有些为了标新立异而去强行创作,最后无论是从体验上还是结果上都不太好。
经过第一个月的课程(和一位好朋友的启发),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写作是用心想事情、看世界。我需要紧紧抓住地不只是大脑经过精细处理后的看起来很漂亮的运算数据,还有心灵中无数柔软的触角,我必须唤醒它们,让触角的每一寸都去感知,然后感知的原始信号直接流淌到我的指尖变成文字。同样是蒙眼体验,相比初中时的自己,我不需要那些无谓的升华与总结,我也减少了课后坐在那里发明各种奇怪的比喻,我只是把自己当时的感受尽可能原汁原味的还原。我看了看自己的作品:这就是当时那个伸手触摸水管的自己啊!这不是坐在教室里的自己。在照相机游戏当中,我也觉得自己的脑洞被打开了——当我看到眼前的景象的时候,我很自然地就觉得:“啊!这不是一家三口在湖边欣赏风景嘛!”而不是“让我想想,我该把它们比做什么?”躺在大地上某种程度上让我联通。
随之而来的收获,就是我越来越意识到细致感知生活的重要性——就在那一刻,调动所有感官,保持开放和敏感,不要想着事后再去还原、拼凑,并且尽可能地把它记录下来。我发现,无论是生活中的人还是自然事物,我都感觉自己能与它们更好地产生联系。
困惑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我清楚感官体验只是基础而远远不是写作的全部。有时候,对于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言,我们经常需要花一些功夫去整理各种想法,构思、布局,展现人物的内心。我感到自己有时候对于把原始的想法灵感和细致思维结合起来的困难,有一个看似精巧的情节人物就很容易空洞。这似乎是个很高的要求。
2、梦的大作品创作中,你认为自己做得最好的是什么?最糟的呢?请举例言说。你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哪些时候你是在享受创作?
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在终稿的修改中比较完整地展现了自己创作的初衷,通过人物名字的谐音和加入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神态动作描写。这一点是相对来说做的比较好的。田江认为是上天在跟他开玩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他完全摆烂随波逐流了吗?好像没有。但是他尽己所能做到最好了吗?好像也没有。可他的每一个选择看起来都很合理,难道是他命中注定如此吗?他有没有真正反思过自己?我们会不会面临类似的困局?人生是不是有点像在一片未知的雷场中行走呢?这些都是在创作过程中反复萦绕的在我脑海中的问题,我希望读者们也能有类似的想法。另外一点是我认为自己结合梦境设计了比较曲折离奇的情节,至少没有太过平淡(和我以前写的记叙文一样),起码大体上应该是个可读的故事,至于可读性有多强,我也不好评价了。
至于做的比较糟糕的部分,一个是叙述节奏的把握上,感觉有点平均,而且有种想要急于把故事讲完以为了完成什么任务的感觉,可能是创作过程中时间比较紧张。另外一点是在于有些地方的描写似乎太过于直白,直接展现了很多心理活动,我不太清楚这些应该留给读者自己拿捏还是写出来。如果我不写出来,读者会不会往这方面去想?我不知道。最后一点是与自己梦境的结合做的不是很好,有点把梦境往故事里套的感觉。
我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的优势是读过的书相对而言比较多,而且之前也有一些写作方面的积累,文字功底还是有一点,叙事和描写上还不至于那么平淡无味。但劣势似乎也在于之前读过的书中小说等虚构作品比较少,所以我在创意写作中能运用的参考和提取的经验就比较有限,而且之前写作方面的积累也基本上都是议论文或者杂文,对于生活记录比较少。更重要的是,我感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己的感觉已经钝化了,面对很多日常的东西和事情缺乏感知,导致脑子里的存货很有限,连不成一张网。
当我能看到自己的想法慢慢付诸笔端的时候,我其实还是比较享受这个创作过程的。感觉她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见证了他的成长。但是这种享受,说实话比较易碎。所以,还是不能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太多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自己觉得应该做的并且愿意做的,做就好了。JUST DO IT.
3、对于这学期接下来的课程,你有什么建议?对于接下来作为写作者的自己,你有什么想要说的?
我感觉和老师单独沟通真的非常有帮助!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这样的。我也希望接下来的课程中,或许可以有一些写作技法上的指导?然后可以时常去穿插一些创意活动之类的。
对于我自己,其实要说的还是那些东西。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保持开放,保持敏感;平时没事可以多思考思考写作而不是干些有的没的;把读书坚持下来,什么书都要读一读,争取把自己对任何事情的感想都付诸笔端。
任选习作
灵感三问
1、说说你在创作或者生活中,“灵感被打开”的时刻
似乎很难说……我感觉自己没太有一个明确的灵感时刻。但是我觉得大自然是一个很好的trigger——当我置身其中的时候,我会想一些平时不怎么想的东西。比如说这几次的户外感官体验,其实都是我再和大自然近距离深度接触之后产生的灵感。有时候我早上出发很早,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光芒还没有那么耀眼。我坐在快速行驶的车里,看着红灿灿的大盘,近处是破旧的厂房烟囱,远处是飞鸟,这种时候很难不浮想联翩……换句话说,凝视带来灵感的释放。
2、你认为,灵感是什么?如何捕捉(捕鼠夹?蜘蛛网?画一个结界……?)如何保存和发展它?
灵感是潜意识中对于某个很在意的东西转换角度、深度思考之后的新可能。其实我好想比较少特意去专门捕捉灵感,好像它们是不定期地蹦出来的,很难坐在那里去拿一个什么东西捕捉。至于保存的话,我会把它们记在备忘录里或者别的趁手的东西上。发展这方面,我也没有很深入的思考过。我感觉有点像手工制陶器。先要在圆盘上弄出来一个大致的形状,然后再不断地调整、修饰。
3、关于灵感,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放在这里。
灵感和素材的区别,是不是在于前者是“这个东西可以这样写”而后者是“这个东西也可以拿来写”?
灵感在最初捕捉的过程中就应该进行筛选吗?还是说先都放着到用的时候再说?
灵感是可以去刻意获得的吗?还是只能等它有时候突然出现在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