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反思(刚才忘加题目了~

期末检讨

我仍然会愿意说:

于个人来说是失败的。

这像是一个抗争的过程;之所以说他失败了,倒不是在说抗争失败了;而是因为抗争本身就是错误又失败的。

……

(前排提醒一下啊,就是本文仅是个人与课程本身的经历概括,或者检讨反思,可能并不会有什么发展、高潮等等等精彩情节;我会大概按照要求中的七个问题来讲。)

既然前文中好像语气不怎么友善,然而事实不是,但为什么还是报了这门课呢。倒是没有什么高深原因,就是因为系统他把我调剂了,当然这不能代表个人的立场态度。不过得知了我被调剂到这门课后,我很害怕倒是真的;因为我根本不想写作,也不会写作;换而言之就是,我根本就没有内中欲望需求,我的思想不足以支撑我在写作中侃侃而谈。起初倒是又听说,这门课的气氛特别死,啊,那基本就使我更加害怕了。但那既然来都来了,便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至于为什么说是抗争一次,看起来仅是好像激烈的样子,倒是还得从这个,课程名称中的“写作”一词讲起;可以说,于我个人来说所有反思争辩,都是围绕着一词所展开的。

核心的老老老问题仅有一个,便是:什么是写作?

其实这点体现的尤为明显,我记得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写作打卡便写的都是这个。当然,最常听见的说法便是:通过某种挖掘的过程,发现反思自我产生某种关联,而更多的则需要你自己去悟。我毫无疑问的当然认可这种说法,至少不能说,他就是不对的。但问题的另一个核心便是:形式。

之后我之所以讲是,抗争的根源便就在这里了。至少在我看来文章便是某种思维的外化,可以是思考过程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等等等,但是我认为表达方式并不唯一。直言不讳的、或者说是低情商的来说:我认为“写作根本并不局限于叙事,理论研究、论文报告诸如此类,都是写作”。我并不怎么认为发掘自身反思问题的表达形式,只能是叙事;而研究、报告也必须是一样的。如果我说,只有像是类似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加缪等等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够叫做写作、文学;而像是胡塞尔、涂尔干等等等社科研究者,所著的书籍文章就不叫写作、不能算是文学了;这种说法难免有些怪怪的。

事实上各种形式也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且这些形式也根本不是对立的。如果说叙事的形式,可以把研究所要讲的道理想法都讲的很明白,那黑格尔不能直接写一个有关精神发展的过程的故事,这样就省的他再长篇大论、写什么精神现象学了。同样的,如果论文给读者的感受,能与叙事的那种冲击一模一样,那这么看鲁迅直接写社科论文也不错(虽然是假的。当我要表达我的思维想法时,哪种方式好用我就会用哪种,只是我个人往往更倾向于非叙事类的。

由此这便是我对我个人,写作理念的指导了:叙事、研究、论文都是写作,哪种形式有助于表达出我的想法,我便采用哪种写作的形式;只是往往我个人并不会倾向于叙事的形式。

若是仅仅这样那便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实际中貌似课程里的“写作”一词,并不是这么理解的,似乎这里仅支持叙事这一种形式,而其他并不是强制性的不能写,而是不支持、至少是只要写了,就一定会是低分的东西。我的确很能理解,毕竟如果不限形式,有写论稿的、有写小说的等等等五花八门,这是很难统一管理的,这里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他很难抗拒,我十分理解。但这毕竟和我的写作理念,并不怎么符合。由此以后几乎每次写文章,都是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但是理念有直接冲突的,并不是每次都全是,事实上当两方理念在某篇文章的形式上,都是一样的时候时,这还一种很好的过程、感觉的。

当然,在这种看起来像是抗争的过程,于我个人来说也并不是没意义的。相反的,这种看起来形式横向对比,也使我对我的写作理念,我所擅长的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过,我仍需要至少,能够有这么一个对冲的平台。

也或许要是我能提早知道,实际上这门课叫做“创意写作叙事课”,而不是“创意写作”。好让我赶紧对写作的形式死心的话,我想这门课将会对我,成功许多吧。

不过看起来,我在这门课的观点上攻击性、至少说是不友好性,看起来是蛮高的,我必须为此抱歉。

 

1、请具体说说,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你对写作的理解和来上这门课之前有什么变化?

见上文,

2、18周的学习里,你比较享受哪(几)次课?比较抵触/害怕/厌恶哪(几)次课?原因是什么?

见上文。

3、关于叙事,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你想知道而没弄明白的?

见上文。

4、请挑选三篇自己的习作/作品或者作品中的人物,对它们说说你的心里话

其实好像我并没有写过什么太多人物,不过我还是对于任务调查里的米老师有很深的印象吧……

5、说一个这学期课内最开心的时刻吧。

见上文。

6、你认为这门课里做的事、学到的思维,有什么(哪怕任何一点点)可能为未来/之后的你所用的吗?说一说~

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不要写长难句,根本没人看。

7、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你愿意用怎样不同的方式来上这门课?(或者,还是一切都一模一样?)

见上文。

 

大作品因该内个就是最后的版本了。

 

刚才才想起来,我原来看那些小写作已经记过分了,所以就给删了,内个链接就找不到了,我把我选的三篇文字版放在下面了:

 

【1.观察食物笔记】

写《瓜子》的作业

不起眼的外壳,就好似一粒干瘪的水滴,摸起来,像是两座起伏的沙丘被底粘底的贴到了一起,或许是在生长时,在黄色的向日葵中和他的“亲生兄弟们”互相挤压生长时而变畸形的。

翻立过来,黄白色的侧楞带有一丝微微的弧度,就好像是正在捕杀猎物时的弓箭的弧形。焦黄的凹槽在蒂底,好似一滴滴在水里瞬间被凝固了的黄色墨水,从瓜子的底部渲染开来。

在柔光灯的照射下,他那起伏的沙丘上泛起着几条亚光。黄白色从侧楞边生长着,向着瓜子的正面反面延伸,最后被那快磨白黑色阻断。

这样不起眼的瓜子,记得路边的小摊里,一把也没有几个块钱。走在街上眼神不自觉地便会顺着鼻子闻到的香味,向小摊里那个装满煤碳渣般的小沙石与瓜子,正在翻滚的大锅中看去。

或许是炒瓜子的师傅翻滚力度太大般的缘故,拿在我手里的瓜子,在正反面的黑色竟有些掉色,在磨砂黑般的沙丘上长出了斑点状、条条的波纹。好似黑褐色的沙丘被条形的闪电击中的一瞬,蓝白色的分支的在暗色的地面蔓延开来,形成条条纹理。

大料的辛香,和沙石的余温总是最先冲入我的鼻腔。我能闻出来这是咸的,还带有一丝微甜。想起小时候,总是学不会嗑瓜子,便只能尝尝瓜子外壳的味道,不过味道还真不差,就像是山楂糕的酸甜和卤制牛肉的香咸夹杂在一起,廉价而又奇妙。

瓜子的外壳有点坚硬,磕开,就像是木头渣子一样,扎嘴又带有一点木制的清香,不过与其说,他存在的意义是在于保护里面种子,倒不如说是为了,给人们提供磕开他吃到里面果肉时的乐趣。毕竟吃瓜子的乐趣不正在于嗑瓜子吗~

好像,有一层薄薄的外膜附在坚脆的果仁周围,尝起来凉凉的又有些顺滑,柔韧的贴在果仁的周围,成为了锁住果仁香气的最后一道屏障。

大门牙果断的一使劲,“蚌”的一声果仁被咬开了。香气迅速四散开来。此时,与他一同在大锅里翻炒的香料的香气,早已穿过木制的外壳,和那柔韧的薄膜,渗透进入了着黄白的果仁。

不过相比外壳,果仁还多了一种说不上来的清香,与其说是果仁清香,倒不如说是植物的“脂肪”的清香,感觉就像拌在米饭里的猪油的味道一样,咸香又鲜香。

瓜子壳被吐出去了……

果仁被一点一点嚼碎成渣,落入胃里……

开始了他的循环之旅……

 

【4.童年的厨房】

五六层刷着红漆的砖楼,还得爬楼梯到五层才能到家门口。最外面是一道刷着绿漆的大铁门,打开后还有一个刷着有些掉皮了的黄色木门,嘎吱嘎吱的关上门后左手边就是,所谓的“第一个厨房”。

印象中他潮湿又黑暗,总是有股湿潮的霉味和花生油味,狭长又有些拥挤,好像稍不注意便会将白色的外衣,蹭出一道沾有一股湿油味道的黑印子,总之我不太愿意进去……

黄色的塑料绳被脏手拽过染的有些发黑,又显得油亮,低下的廉价塑料扣边缘好似被砸过一般,磕磕洼洼。像是一条长线虫被倒挂在墙上,等着被人们拽开。

橙黄色的灯光显得,昏昏暗暗,照在厨房里未经装修的水泥墙上,摸起来有些粗糙又有些湿凉。几幅褪色了的海报好像是对这面水泥墙的最后一点遮蔽,黑色浓稠的油垢搅在灰絮里,黏着在褪色黄海上,在那里传衍繁殖。

狭长走廊的尽头是个敞开的窗户,一束透亮的外光搪塞进来,落在了粘手的油烟机顶部,便不见了踪影……

深夜里,窗户还在开着,传来阵阵凉风,夹杂着油灰味,让人坐立不安。忽然间,惨白的刺眼的车光,夹杂着巨大的轰鸣声,好像一个失去了铁链的巨兽,撕噬划裂深夜的死寂,从窗户中喧啸着冲入卧室客厅。湿潮的油灰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这只野兽身上的糜腐味,厚郁刺腥,隔着铁栅栏的泔水车,总是像一个被囚禁住的猛鬼,在噩梦中与我相见,好像要把我撕碎。

后来搬家了。粘稠厚重的油灰,洪鸣泔水车,湿潮的水泥,细虫的塑料绳,便也告以段落了。

 

【5.人物习作】

不过,出于我觉得,我也实在编不出什么好故事的了,就干脆把人物的背景直接都写出来吧,就也算是正文了吧(哈哈哈

说她叫米老师,只是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这位同学了,还在人际纷争之前,我便经常这么和朋友这么称呼她,后来便保留了下来。

实际上,尽管米老师是个女的,但是她总是对“刀”、“器械类”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从小就是如此。当米老师有了手机,只要在买生活必需品之余,有点多余的钱她便必会去淘宝上实践一把。但是米老师不太一样,每次她买完,只要快递一到家里,她妈妈就总是会把那些东西藏起来,米老师也曾经多次抗议,不过最后以她妈的“女孩子不要玩这些东西,”而草草收场。我也是这样的,恰逢我小学的时候对户外特别感兴趣,所以我总可以有光明正大的理由买到这些“户外用品”,尽管在我看来她买的那些装备,相比之下实在是业余。不要说同龄的了,我一直认为我这是小众爱好,一直就没见到过同龄人也有这般爱好的,更别提女生了。

想起早几年,有一档特别知名的节目叫“荒野求生”。小学时,我当时直接就被吸引住了,几经摸索下,找到了贝爷同款的户外装备,逐渐进入一些刀具、EDC的领域。不过我总认为,我的经历是有特殊性的,(谁会把电视节目当真

我不想卖官司,也不想写小细节。“安全感”,总是米老师谈到刀械时最常提到的词,“我最想的事就是,有一面挂满了各种刀的墙,然后我每天都可以擦他们,难道不觉得这样特别有安全感吗?”我很能理解她,我也很能理解那种安全感究竟是种什么感觉,因为我也是个这样的人。只是我不用天天去找那些被大人藏起来的“户外装备”。一直使我不理解的是,我实在理解不了为什么是这种形式的安全感?

她的大爹好像是个私人美术馆的馆长,一直也不怎么回家,但是显然还有些别的原因,她不是很喜欢、甚至是憎恨他;她有一个哥哥,但是每天都在屋子里打游戏;当然,她还有一个喜欢藏东西的老母。其实我,一直很感谢她,很感谢她能告诉我这些,她总是喜欢将这个事情捂着,甚至是连她那个发小她都没好意思讲,她总是不想别人都知道这件事情,“我一直感觉,我从小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生……”。事实上,这件事情她的确伪装的很好,不仅先前的我不知道,她的初中好闺蜜也不知道。

她的母亲似乎比较传统,尽管我不想评价。有时人们经常为了自己偏见的羞耻感,而人为刻意过度的打压“性”,尤其是性教育。这种所谓的正义的羞耻感,简直就是在胡扯,这本质就是在绑架。在偏见羞耻的劫持下,让正常的本能,在痛苦中变得扭曲。还记得她跟我讲过一个她的小故事(迫真。有天晚上她没睡着就打开了神秘小网站,只是好巧不巧,她妈妈进来了,尽管她很尽力的把手机屏熄掉了,但是她妈依旧很快的发现了异常,斥责着让她把手机打开。只是她怎么可能会打开?打不开,那便是打。她硬是扛着她妈的打,没有打开手机屏。只是如果你是她妈你会不会选择打她,如果是你是她你是会选择招还是不招。大概率,情况又会按照上面再发生一遍,这便是我不想评价的原因。

只不过,这都是我在人际纷争之后才知道的。

记得还在两年前的元旦,内是我在初中度过的最后一个元旦,我依旧浸没在2019中(尽管现在也是,当时人际纷争正值后期,米老师不作为主要人物,在几天的建设下关系初步有所缓和,不过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老友重逢了吧,毕竟以前的基础还在,不过此时的我还尚不知她的小爱好。

每次的元旦,学校都会有一个新年速递,基本就是学校作为媒介帮助同学们互送些小礼物啥的,我一想米老师的好闺蜜正是我的死对头,我就只象征性的送个给米老师就是不过她不就好了吗,于是前天晚上我便骗讲跟米老师说互送礼物,我拿了一个Apple Pen的盒子里面装上了几袋麦当劳的早餐果酱便算是包装好了一份互送礼物,不过米老师总是喜欢留悬念,“我送给你的这个东西年代有些久远,不过我认为你会喜欢它的。”……什么东西?是奥特曼吗?

果然第二天,礼物如时的送到了我的手里,那是一个蓝色的趣多多盒子,不过有些分量不像是饼干,我打开盒子发现里面是一个被粉色泡沫纸和老报纸包装显出长方体的物件,我一层层的拨开,发现里面放了一把银色的小斧子,大概跟一瓶可乐差不多大,透过堆了出来的机油依稀见的CCCP的刻表,我感觉有些牛逼,我确实会喜欢就像奥特曼一样,不过幸好我把这个蓝色的纸盒拿到没人的卫生间才打开的(迫真。

米老师问我喜不喜欢,我当然很喜欢。米老师跟我讲这是她从他老家哪拿来的,“我还把他洗了洗开了个刃”。不过这总是有点冒险吧,毕竟即便是有基础,于别人来说这样送是不是难免贸然了点?“我见过你拿过类似的东西,我猜你会喜欢的……”巧合与惊喜。不过我还是不理解为什么她会送个小斧子,好奇心推着我去解开这个问题。于是便才有了文中上段的故事——器械、家庭、思维与安全感。

……(其实还有太多没讲的事了

最终敌不过人际纷争的效应,米老师站在了我的对立面,她最终成为了我最不愿见到的一拨人之一。至今她的同学依旧不知道她的“安全感”,她的发小不知道,她的“好闺蜜”也不知道……

THE END

订阅评论
提醒
1 评论
最久
最新 最赞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1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发表评论。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