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厨房

大概在三岁的时候,我们一家从租住的房子里搬到了现在的家。显然,我对租住过的两个(好像是)房子全然没有印象,只好回想现在的厨房与十几年前的厨房有什么不同。

大致的格局是没有变的。十几年来我家一直没有重新装修,厨房里不可移动的设施——比如和墙体连在一起的操作台——几乎都没有变。操作台看上去像是白色大理石的质地——当然不知真假,十几年来除了添上几道消不掉的污痕裂痕,它看上去真的没变。一旁的抽油烟机也没变。从我有记忆起,开关抽油烟机的按钮永远油油糊糊地粘手,“开”的按钮缺了一半,另一半至今还没掉。菜刀和菜板一直放在一进厨房门的左手边的操作台上,除却菜刀的刀刃越来越钝和菜板表面越来越糙之外,似乎也没什么变化。水池子也没变——在我看来,厨房里的水池子是整个厨房的最大败笔,不仅因为铁质的水池在洗碗的时候会发出极大的(流水与铁质水槽壁相撞)声音,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样的水池极容易显现水垢,于是使整个厨房显得不太整洁。操作台以上一米的地方装了柜子——用来放汤勺漏勺和铲子,以及操作台底下的柜子里放不下的调料。柜门打开的时候柜门角恰好可以狠狠撞到低着头在厨房里穿行的人,以示其重要而不可忽视——被撞到头的大概率是父母,一是因为当下我并不怎么出入厨房,二是源于,即便是小时候,我常常在厨房与客厅之间走动,但那个时候的我的身高显然使得我不具备接受这种示警的资格。

然而,在厨房里穿梭的人已然变了。不得不承认这是于厨房而言的最大的变化。小的时候,奶奶和我们一起住——好像是在我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才回到老家住去——加上当时父母工作与现在相较而言繁忙得多,奶奶又很会做饭,于是奶奶理所当然地成了一家人的饲养员。奶奶很矮,于是总能幸免于被打开的柜门撞到头。

奶奶承袭了山东人爱吃面食且很会做面食的传统,三天两头就要吃一顿包子、饺子、面条、面片汤;除却这些常规的面食之外,奶奶还亲自炸过油条,做过“猫耳面”——我也记不清楚是不是叫这个名字了,反正就是把面揪成极小的剂子,然后在中间按出个坑,变成小碗状的“猫耳朵”,像做面片汤一样下锅煮熟。除面食之外,奶奶还很会做菜。印象里最好吃的三道菜分别是酱油蒸五花肉片——蒸出来的汤蘸馒头极好吃,蒸的蛋饼卷肉馅——奶奶将其称为“肠”,实际这也不无道理:这道菜的确是把肠衣换成了蛋饼,还有一道软软烂烂的土豆丝。

奶奶喜欢研究吃食,原因直到最近两天和奶奶通视频电话的时候我才知道:奶奶在电话中不断叮嘱目前负责炊事的父亲,道:“千万得让孩子吃好。学习那么辛苦,吃不好哪行?”

奶奶回老家,的确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厨房:操作台下面的柜子里少了一桶面酱——原先是奶奶包包子和馅用的;我家做菜不放鸡精了,于是操作台下面的柜子里又少了一包明黄的“太太乐”;喝粥不放碱了,于是那一包已经过期好几年了的碱面再也没派上过用场——如果用作化学实验的话,恐怕会因为变质引发预料之外的“特殊现象”;我家也不常做面食了——主要是怕麻烦,于是原先锅台右边地上放大袋面粉和油桶的地方如今变成了放大袋稻米、酱油桶,以及油桶的地方——我和母亲偏爱米饭;由于没有了成堆的大袋的面粉,面对操作台时的右手边的靠墙的地方——我不分东南西北,只好这样指代——便腾出了空间,添上了一个铁架子,如今用来放几个月前才添置的烤箱。

提及“童年的厨房”,我一定想起奶奶。这个真命题的逆命题——提及奶奶,我一定想起童年的厨房——似乎依然成立。

说到这,我大约的确是有点想她了。

订阅评论
提醒
4 评论
最久
最新 最赞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4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发表评论。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