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触碰到我的东西是一个标牌,向下摸,并没有摸到边界,看来是一个很大的落地标牌。它没有玻璃屏,金属的边框触感十分冰冷,但幕布却很温润,摸上去有一种泡沫塑料的触感,但又比它更有韧性。
走在路上,我首先开始关注的是我脚下的触感,鹅卵石路,石板路,土路,柏油路,它们与鞋底的摩擦感会有一些明显的区别。鹅卵石路的凹凸感不必说,石板路具有仅次于鹅卵石路的光滑度,并且能在摩擦中感觉到其上有一层很薄的尘土,土路随脚步的落实能感受到轻微的凹陷,但柏油路只通过脚底的触感不太好辨认,但可以加上声音来判断,走在柏油路的声音比石板路闷一点,比土路亮一点。
在途中的某处同伴说周围都是空地,理性让我相信这一点,但身体不信,手还是在空中不停摆动着,尝试抓住点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而在真的碰到它的那一刻又产生了抗拒——又是树枝的毛刺感。去除视觉的世界里,只有散落的触感,与无源而生的声音。我无法将这些触感在我的路程中定位,好像四维只剩下了时间维,只有过路人的谈话,或收音机中的声音,才能让这片灰白色的世界产生些空间感。并且这空间感并不持久,总是蓦地又被四面八方的白噪音式的虫鸟鸣叫声吞没。
对了,脚步声。仔细地分辨,可以唤醒些沉睡的技能,我开始尝试通过聆听同伴的脚步来确定路的方向。即使运动鞋在室外走路发出的声音很轻,但由于周围的路多是石板路,脚步声还是依稀可闻,咔,咔,咔,轻柔而利落。让每一处的脚步声刻意地烙进记忆,按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将其排布,一串脚印便成功地在脑海复现。再借助阳光在脸上的灼热,来判断自己的朝向,这条路的模糊轮廓也就被勾勒出来了。
回教室的路上,我特意数了数西楼的台阶。每半层都是十二级,并且由于靠右行,在半层的平台上转向时,上楼是四五步,下楼是两步。下回甚至可以尝试一下蒙眼上下楼了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