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评(10分)
请回答以下问题,并按自己在每一个维度中所表现出来的写作能力/投入程度,给自己打分。分数请清晰标注在文字之后。
如有作品呈现的实际情况与打分明显不符合,或者文字评价过于简单,教师将酌情扣分。
1、选题(3)
对于非虚构写作来说,很多时候选题能看出作者日常的观察和思考。
请问这个选题包含了你怎样的兴趣点?来自于一拍脑瓜的急就章,还是早已有之的浸淫其中?它是你很想要讲述的话题吗?
满分3分,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打分。
选择这个题材的原因,一是印象比较深刻,印象深刻的原因并不是当时和朋友的对话多么令我有感触,而是我在回想这件事情的时候,发觉我可能当时的反应有些过激,正如文中所说“我多愁善感,有如孩童”。我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能否可以说明我是有在成长的?既然如此,那这也就可以成为我成长的一方足迹。能够记录下成长的经历,这也正是非虚构写作的魅力所在;二是,在我看来,本文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总要经历悲欢离合,如果选材能够扣到这个上面,那我认为非常有价值。3/3
2、写作能力(5)
写完回头看,为了完成这个选题的写作,你如何收集的素材?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例如:视角/人称的灵活使用;拟人的释义性叙事;采访;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捕捉和营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把人物对白引入叙事;捕捉细节与意象。
最终效果如何?
你认为这篇作品能代表你在这一领域的写作能力吗?
满分5分,请为你的写作能力打分。
本文的原型是一则微信消息,我依照其大意,进行适当的文学加工后形成了这篇文章,将口语化表达大部分改为文学性表达,加之以修辞手法。例如文章开头和文章末梢的环境描写以及最后的结尾,在原型中都是直白的阐述原消息是在我与一位要好的朋友在处理相处模式时所编辑,由于本人习惯原因,原消息的最后加上了落款,很像信的格式,于是我在加工时直接把其变为了一封信。
本文虽是第一人称,但其所表现出的情感可能已与现在回看此事的我对其的看法不甚相同,毕竟当时的我置身于当事之中,而改编时又没有改变其大意,当局者迷。5/5
3、写作态度(2)
从选题到收集素材、完整作品,你付出了多少时间/精力?
满分2分,请举证,并给你在创作上的努力程度打分。
付出的经历并没有多少,更多的还是思想斗争。我纠结很久要不要写这个素材,我害怕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最终我决定以隐晦表达的方式写这个题材,总共用时虽然很短,但是我也细细打磨了一番。
2/2
期末总结(5分)
真实作答,具体、充分即可。
1、一学期的课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列举123
其中,你喜欢什么?不接受/感到为难/抗拒什么?(如果愿意,请给出解释)
一 比较喜欢班内分组采访那一回;因为这属于是短暂性彻底突破社恐和一个以前丝毫不认识的人谈天说地十多分钟,而且没有违和感,这太奇妙了。
二,躺草坪让我有点抗拒和为难,因为会弄的衣服上全是草,而且路人看到了我会很尴尬……
2、一学期的课程,让你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请举例具体说明。
收获了四个学分(希望能因为我不想留级) 以及对自我的认知(拖延症真是到了晚期) 收获了脑洞(比如新的写作方式 写作思路 写作素材的找寻路径)
失去了复习文化课的时间(什么) 失去了一部分脸面,,
3、对你来说,“非虚构”意味着什么?今后你还有可能关注/写作什么非虚构创作吗?
非虚构就是现实里发生的事情。写作非虚构的作品就需要观察和记录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其他人身上的事情。我可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我可以抒发对一个事情的感受,我可以扮演“时光机”的角色,设置当时的情景把它表现出来……但我认为更重要的,作为成长中的人,记录成长的经历是更有价值的,正如我本次的大作品,我选择的原因并不是当时和朋友的对话多么令我有感触,而是我在回想这件事情的时候,发觉我可能当时的反应有些过激,正如文中所说“我多愁善感,有如孩童”。我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能否可以说明我是有在成长的?既然如此,那这也就可以成为我成长的一方足迹。能够记录下成长的经历,这也正是非虚构写作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