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与教育理念

校园,是青少年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主题。既使对已经五十余岁的妈妈,在谈到这个话题时也是滔滔不绝。

妈妈小时候就读于清华附小。清华附小是一个很开明的学校,有很多有趣的课外活动。其中一个就是学农。每个班都分到一小块地种蓖麻。同学们特别热情,学到一点小知识就觉得特别好。每次下雪之后又浇水,又刨地,又加草木灰。然而这么一折腾,蓖麻反而不出芽,还不如别人班什么都不管的成果好。搞得妈妈那班特别郁闷。“所以有的时候不能拔苗助长啊。”妈妈如此感叹道。

六一还会举行篝火晚会。用的柴火都是同学们捡来的树枝和干柴,堆在柴房里。在六一前所有的同学还要和家长一起做灯笼,妈妈和她的奶奶做了一个西瓜灯。晚会上,大家围着篝火跳“小火车”集体舞,拿着彩灯互相比谁的灯笼最漂亮。我颇为羡慕:“要是我这个手工废做灯笼的话,一定会翻车!”

还有一个特别好玩的捡废铁乌龙。同学们要组成小分队去校办工厂捡废铁,当时妈妈和她的同学只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到了那里,看到满地的废铁条螺丝钉,高兴的不得了,捡了满满一大车。正准备兴高采烈的从校门口运出去的时候,一下子被警卫给吓住了。警卫说:“你们在干什么?!你们要把学校的资源偷出去卖!”妈妈他们连忙解释说他们是来卖废铁的。警卫不依不饶,表示要运出去的话,得找领导批条子,要不然就得运回去。最后,同学们只好作罢。

老实说,我很羡慕妈妈的小学生活,至少从校外活动这一点,妈妈的生活就比我要丰富多彩。我还注意到这里面有很多偏向劳动实践的活动,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所缺乏的。妈妈也觉得,这些活动比现在的孩子更幸福,更接地气,相比于现在的死读书要更好。

“现在的孩子经济物质条件比较好,能买什么就买什么。但是在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很匮乏,收入也不高,很多事情都是要去自己做的。比如衣服,那个时候是妈妈买了来做。那时候父母动手能力比较强,孩子自然也会学习。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差呢?一个是因为很多东西都能够自己买,还有就是家长比较忙,没有时间去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那个时候的孩子也没有那么娇气,因为有很多兄弟姐妹。”

也许我们缺乏的并不是动手能力,也不是“被毁掉的一代”,而是劳动实践的平台。而学校这个具有大量资源的平台本可以锻炼我们,然而却由于社会对于分数的看重而失了责,我深感可惜。如果未来的社会更加注重劳动与实践,也许我们的心会更具有踏实的力量。

订阅评论
提醒
1 评论
最久
最新 最赞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1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发表评论。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