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阅读体-终稿

 

当晚我和不太熟悉的同年级女生曹同学随住家爸妈搬进了别墅。

住家的两个女儿Hannah和Savanah,跟我们年龄相仿。

住家爸妈让我和c分别与两姐妹住,这对我而言犹如晴天霹雳——本来就人生地不熟,语言更不甚相通,怎么交流呢?

于是我带着苦涩与绝望的心情和Hannah同床共枕,盯着桌子上心形的绿色台灯,担忧着接下来的一周有多难熬。

每天家长都会给学生带加餐,里面一般有一份芝士条、一个水果、一块小蛋糕和一盒牛奶,我的住家爸妈非常好,因此a也很幸运地体会到了加餐的快乐。

或许是看出了我和c的不情愿,晚上回家后住家妈妈让两姐妹搬到一个屋里,于是我们如愿以偿地住到了一起。

注:当时的我心智还不算很成熟,不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环境。现在的我重新把自己带入到当时那个情况时,只会觉得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识相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这算不算是我的一个进步呢?其实这样来看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一样,在面对陌生的人的时候都会尴尬、害羞,用现在的词来说就是“社恐”。至于为什么我认为当时的我比较外向,可能是因为我和周围的朋友都是小孩,小孩很大一个特质就是不算慢热,交流时比较直率、也比较坦诚,而我小时候又比较神经大条(就是不太敏感),在别人对自己释放善意后,会把对方划为“友军”,从而逐渐地和对方变得熟络。而现在的我周围的环境都是更为成熟的个体,在交流时不可能做到和小时候一样无所顾忌。此外,于我而言,更成熟也意味着更敏感,由于害怕坦率会伤到别人,也畏惧别人的坦率会伤到自己,所以就不由自主地开始逃避交流,逐渐变成了一个“慢热”的人。或许,是时候放下一些拘谨了…

 

请原谅我已经冥思苦想了30分钟但还是想不起来学校都讲了什么,只能谈谈学习以外的时光了。

诚然,我很发愁如何快速适应一个语言不通的新环境,所幸大家都说英语,而且都很有耐心,因此相处得非常愉快。

一层的铁笼里有两条狗,不知道是什么品种,但是看起来很大、很凶猛。我从来没见过住家父母把狗放到屋子里溜达,只是定时定点拉着狗在小区里遛弯,遛完再锁回笼子里。出于小孩好奇爱动的天性,我常常在笼子旁边晃悠,仔细地观察这两条大狗,甚至渴望有些互动,可惜狗似乎对我没什么兴趣,抬起眼皮撇一眼就继续回角落缩着去了。这一度给了我一种这两条狗很好欺负的错觉,直到某天晚上突然听到了这两条狗震天的吼叫声为止。

注:我妈以前总说我没心没肺,每天就知道傻乐。我倒是觉得挺好的,乐乐更健康。在遇到新鲜事物时,我曾经总会变的好奇,想着反正闲着没事,不如去瞅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现在的我对于很多陌生的事物都失去了好奇心,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变得更忙碌了,所以没有时间去好奇,也就不常观察。但是又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所以用“观察这个干什么?多幼稚”的借口来掩盖人的一部分天性退化的事实,成为了一个嘴硬又无趣的人。

 

某天晚上,我刚和两姐妹插科打诨完,晃晃悠悠回到房间,发现曹同学正在哭。我有点慌,一问才知道原来曹同学是想家了——与其说是想家,倒不如说是想家长了。

我一拍大腿,乐道“还以为什么事呢?这有什么好哭的?”

正逢住家妈妈上楼通知我们晚餐时间到了,从而携两姐妹加入安慰大军,曹同学遂又绽笑颜。

此后几天里她如是者二,由于曹同学比我略小几个月,且落泪时甚是可爱,名字也温温婉婉,于是我在内心中将她看成“林妹妹”。

本以为会有文化差异,结果发现同一个世界的儿童,同样喜欢消消乐。每天放学后几个人就聚在Hannah电脑前玩消消乐。游戏做的很精致,各种颜色的宝石聚到一起然后粉碎的动画格外吸引人。美中不足,或者说是美中过足的,是游戏的音乐。

是什么样的音乐呢?虽然记不住旋律,但我仍然能够回忆起音乐里那种触及灵魂的悲凉、孤寂,好像整个人置身于虚无荒野万籁俱寂独一人存活。它似乎具有神奇的魔力,在第一次听到音乐的时候我的眼眶就开始发热,鼻子不由自主地发酸,我想自己可能是要哭了。于是趁事态没有更加严重,我抓起手机,飞快地告退,就冲进了卫生间。在锁上门的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曹同学为什么会哭,情绪喷涌而出。

掏出手机,我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想你了。”

“[摸摸头]”

“……”

“还是别发了发完更想家了”

“[ok]”

冷水过脸后我觉得自己好多了,再回到电脑面前,音乐依然悲凉但我不再共情。我至今想不明白为什么对于曹同学都毫无异样的音乐在确切的那一刻勾起了自己喷薄的思乡之情。

注:从这儿来看,我的这种调控情绪的能力是从小就具备的。至于为什么要掩藏自己的负面情绪,我想首先可能是害怕给别人添麻烦,当自己流露出负面情绪时,别人就会出于礼貌或是人文关怀而照顾到我、带动ta们的情绪也会变得低落,而这是我并不想看到的。当然,常说人们都只倾向于在关系亲密的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情绪,如家人或密友,我认为这说的是有道理的,至少小时候的我从未在父母面前憋住泪水。但是与那时不同的是,现在的我调节情绪的方式是把它暴力地丢进一个角落,用其它情绪盖住。于是负面情绪像一个定时炸弹,时不时会被翻出来炸一下,然后再被我丢到脑后。在这一点上,我承认现在的自己做的远没有过去的自己好,但这大概也是因事而异。

 

Hannah拿出了一张白纸,用黑色白板笔在上面写下“PILLOW FIGHT”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的好动人格要出来了。从床上打到地上,又从地上滚起来爬到床上,最后几个人都累的气喘吁吁。手机解锁屏幕上2:00正闪烁着。这并不意味着儿童的精力就是无限的,晚睡的代价是白天的所有时间里我都魂不守舍。

注:为什么要提起这一段回忆呢?因为我很怀念有人陪我一起疯闹的时光。但我真的希望回去吗?并不是这样。人在不同阶段会有不一样的行为,儿童阶段的特质就是好动、体力充沛,更愿意做一些体力游戏;但是我现在这个阶段的特质可能没有那么好动了,与之相对比,我现在更喜欢静坐一整天,听音乐、看书、看电影,或是刷一刷追星动态。我无法强制性让现在这个阶段的我完全实现儿童阶段的行为,因为这是反自然的。我能做的大概只是偶尔跑跑步,进行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也就足矣。

 

a很羡慕住家的家庭氛围,现在也依然羡慕。1层有一台钢琴,平时Hannah和住家爸爸经常四手联弹。那天晚上吃完晚饭后,他们给a展示了小汤的某首曲子。住家妈妈听说a会弹琴,也推a上去表演,适逢a在准备考级,正好把谱背下来了,又想着应该弹点中国的,于是a弹了一首《筝萧吟》,获得了住家的高度赞扬。a很高兴,平时自己在周围学琴的朋友里弹的不算很好的,因此常常被打击,但是在这里a幼稚的虚荣心终于得到了满足。

注:我第一次怀疑学琴的意义,难道真的就是作为一项可以炫耀的技能吗?为了那项技能而几乎丧失了兴趣和动力也是值得的吗?曾经刷到过一个视频,是一家人在平安夜那天举行家庭音乐会。我想我也曾渴望其乐融融的练琴氛围,可惜这种渴望在每次练琴时的严厉斥责声中逐渐消亡。直到现在提起练琴我下意识都是抗拒的。我为此感到遗憾。

 

a最念念不忘的是住家爸妈晚上带她们一起去吃的“巧克力酱饼”。一个平平无奇街边的小摊周围围了一群排队的顾客,小孩个子矮可以挤到前面看制作过程。据a回忆,小贩先把面糊倒在锅里铺匀煎熟,然后在上面铺上厚厚的巧克力酱。热乎乎的饼被叠起来装进纸袋里,最后吃得脸上和手上都蹭有巧克力酱。

我在那几天里正好过生日,住家爸妈事先就得知了这个消息,并起了个大早给我做了长寿面和巧克力蛋糕。不得不说,巧克力蛋糕的卖相和味道都跟蛋糕店卖的一样好。每每想起这件事我都感动不已。

注:人在不同的时间都会对美食感到心动!

 

Savanah给了我她和她姐姐的邮箱账号,嘱咐我时常写信给她们,可惜当时记性不太好,而且不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两年后我又想起来这件事,翻出了当时的邮箱账号,又发了一封邮件过去,但没有收到回信。至此,我和住家的联系断了。我前两天还在可惜当时没有及时联系他们,现在Hannah应该在申请大学了吧。

 

作者阐述(二稿):改成了第一人称,也以“阅读体”或者说是旁白的形式加入了议论,不知道这次读者观感有没有改善一点)

avatar
订阅评论
提醒
1 评论
最久
最新 最赞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1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发表评论。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