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有共情能力吗?

这个问题显得很奇怪,但凡作为一个人,多多少少是能体味到他人的情感的。别人写“哇,我今天第一次吃蛋糕”,你可能能感到喜悦;别人写“今日阴雨绵绵,我独自一人走在大街上”,你可能能感受到压抑的气氛。但当自己仔细去想的时候,我却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感受。所谓喜悦、压抑,在答题时确乎会写出来,可自己却并不真的感到喜悦或是压抑。也许,只是老师在我不会写阅读题时强塞给我的吧;也许,我真的应该产生相应的情绪?不管怎样,事实上我没有产生那种感觉或说是情绪。

这种情况下,即便别人写的时候呼天抢地,可能在我读的时候却哈哈大笑。这通常叫做没有共情能力。小时候的我,通常被给予最多的评价就是:“不赶眼色”……何谓“不赶眼色”?就是没有共情能力罢了。到了小学初中,做阅读理解时,每每想在“写出了…表现了…表达了”的定式中,表达了什么后面写上“我怎么知道”五个字。可惜,不能不知道,只好强行背下每种情况蕴含的情绪情感。背多了、做多了,便也逐渐麻木了,逐渐分不清到底是真正自己读出的,还是背下的了。只是感觉所谓共情并没有获得,倒是自己成为了一个无情的机器,将文章内容转换成代表情感的词语,仅此而已。不再被说“不赶眼色”了,只是因为知道如果做了所谓不赶眼色的事,自己会被骂一顿或者暴打一顿,不再做不赶眼色的事,也只是为了免于被骂或是被暴打,并不真的因为体味了别人的感受。于是,便成为了看似有了共情能力,实则没有共情能力的人。

自习课时,从书包中掏出一本学习手册,翻开,轻轻用笔袋压住一角,将一支笔拿出,用手指夹住。这时,一个同学走过,低头看看手册,笑道“这么卷!”随机从我旁边,带着微笑划过。或许是一种习惯性动作,不过听到我耳中,可能却变成了嘲讽的话语。对方可能真的是无心之举,给我的感觉却是赤裸裸的嘲讽。但实际上,肯定是会错了意,共情失败。

或许,共情成功也许很多吧,但是我肯定不会特别关注,也是根本记不住。以至于,自己也并不知道有没有成功过,所能记住的只是失败了很多很多。越是如此,便越不想去共情,越依赖于曾经所背的定式情感。于是乎,定式情感变成了表象,假装成了我被教成的样子。可是,有话说的好,“你假装成什么样子,你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慢慢地定式的对应好像就变成了我的共情能力,但我自己的共情能力还存在吗……

avatar
订阅评论
提醒
5 评论
最久
最新 最赞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5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发表评论。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