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终稿)

我的奶奶是在我出生前大约两个月过来的,那时大概5月,她当时70。听说她当时不想来的,我爸爸给她打电话,怎么说也不答应,我爸爸当时直接就把电话摔了,好像就这样她就来了。
对于奶奶,最早的记忆在3、4岁。我站在阳台的小凳子上,扒着窗户,看窗外的大马路。背后奶奶端着碗催着我吃饭,“先下来,吃饭。”“妈妈去哪儿了呀?”“去上班了,大班车把她拉走了。”奶奶说家乡的方言,音调很是蜿蜒。听妈妈说,我刚会说话的时候是跟奶奶一样的口音,后来才改过去的。犹记小时候对“上班”一词的想象,一个尖顶的木房子,有一根绳子从上面悬下来,大概还有个什么铃铛,妈妈就做班车到房子那里,然后顺着绳子到房顶上去了。
大概在5、6岁的时候,奶奶就带我去院儿里的一个地方买馒头,要沿着一条大路从“山上”走到“山下”。总是赶个大清早,天还不怎么亮,一老一小走在路上,只有半途会看到站岗的人。经常是第一个到。后来我去熟悉了,妈妈看我走的快,就不让奶奶去了。但也正因如此,我再也没有第一个过。还是那条大马路上,近很多的地方,是班车站。刚上小学的时候,奶奶到班车站接我。似乎一开始还是奶奶背书包,有一个小伙伴家就住我们楼下,我们一起。我想让她走快一些,她索性就让我和小伙伴先走,她和那个小伙伴的姥姥走在一起。但她走的太慢了,我到家后很久她才到,而且实在不忍让一个佝偻蹒跚的老人背一个10斤的书包,于是变成了我自己背书包先走,奶奶在后面慢慢地走。很快,奶奶就不去了,因为没有什么意义。上了小学之后,就很少和她一起走路了,但常常在周末早上起床后,发现奶奶不在家,等到快中午了她才拉着菜回来,奶奶一直在用她的慢慢悠悠地速度走去早市、走去菜市场,当然也有去卖垃圾。再后来大了一些,偶尔有机会和奶奶一起走路,却不再催她走快了,只随着她的节奏一晃一晃地走。
说起来,小时候的我简直是恶霸级的不孝。两个人在家的时候就欺负她,当然现在看来莫名其妙。她生气了,“哼,我可不伺候你”,转身开门要走,然后我又见势不妙,拉着她哭,“我再也不了”什么的,然后她也不走了。每次信誓旦旦的说“奶奶我再也不欺负你了”,却总是又反复。奶奶总是跟我念叨我的大姐有多好,当时和她有多亲,长大了还给她买东西,说我应该跟她学。她还跟我讲一些故事,什么不孝顺的人最后被雷劈死了,之类的,当时我嗤之以鼻,觉得这只是迷信。她似乎和我讲过很多当时的事儿,有提到三年自然灾害之类的,还有什么顺口溜,她引以为傲的,讲的是当年抗战的人吃到她们那儿的煎饼怎样怎样好。现在真是遗憾没有好好听,没有了解更多。
是什么时候改变的呢?不知道。但后来,妈妈在吃饭时表达对奶奶的不满,对准着不利索、不干净、做饭放了太多盐——“把卖盐的打死了”、身上有味儿之类的点开火,似乎也有意让奶奶听,我心里不得劲。也不好偏向奶奶,只好试图替她解释一下,然后在一些时候讽刺妈妈。比如妈妈常常问我,她对奶奶还算是比较好的吧,不像是她的哪个同事和婆婆又干架了。我便说,“别人那是不好,但也不能说你这是好。”“哪有!”“自我感觉良好。你还……”
小时候我都是和奶奶睡,却老想挤到妈妈那张小床上;后来屋子多了,我自己睡,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奶奶就招呼我过去睡。直到现在,还常常能想到她教我的,睡不着的时候,闭上眼睛想想蓝天白云。
似乎是我长大了、懂事了,可还是没能不留下遗憾。刚上小学的时候,奶奶常常骄傲地说我“一进门就写作业”,不像谁家的孩子,一进门就玩游戏。其实可能只是我没的可玩而已。到了六年级,家里有了ipad,我就偷偷去妈妈的屋里找。奶奶总是笑着问我,“又去找小电脑啊?”我只是“嗯”,没想太多。于是六年级,睡觉时间由原来的从未破过8点,托到了9点。真希望当时可以多回想起这双眼睛。上初中,要租房子了,房租太贵,还只能租一居室,还要把原来的房子租出去。奶奶就这样回去了。她曾经总是在我们这儿不自在;说北京的冬天不如家里暖和——实际上在这儿暖气开的不能再热;说自己老了,不能死在我们这儿,还用上她自己的说不完的顺口溜。现在她真的走了。妈妈开始负责做饭,她在厨房里也塞了不少塑料袋、垃圾桶上也会套两层垃圾袋,像她曾经最反感的奶奶做的那样。她走的时候也是5月。
奶奶不识字,但会画“左”“右”;她唱过一句东方红;她每次吃饭的时候都先喝粥;她睡觉的时候总是睡床帮;她生病了绝对不吃药(除非被我们逼着吃)……我的初中老师庆祝她奶奶84岁本命年,我的奶奶当时也84岁。在玩笑“我和我的老师同辈”之余,总对曾经自己的所作所为遗憾后悔,对未来担惊受怕,尤其是她摔着以后。拥有一个35年出生的奶奶是一件难得的事,在奶奶身上可以看见时代的烙印。可我更不愿我的奶奶35年出生。可又到头来,只有35年出生,才正是我的奶奶。

订阅评论
提醒
2 评论
最久
最新 最赞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2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发表评论。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