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王阳明全集》的13种方式

《王阳明全集 全译本 第一卷》

 

#1

 

一共有六卷。书脊长得差不多,厚度也差不多,整整齐齐地排在书架上。宝蓝色的矩形长条上印着褪成淡黄色的“王阳明全集”五个宋体字。远远看去,是一整排书架上最扎眼的一套。难怪我会注意到它们。

抽出第一卷,看到明黄色的封皮上印着王阳明的头像,饱和度高得失真。“王阳明全集”竖着排在封皮正中,字体“抑扬顿挫”,是略有光泽的黄铜色。简直把一本简陋的纸质书搞得像偏僻郊区的祠堂里供着的便宜牌位。“曾国藩终生研习的书”,“儒家三大圣人之一”印在书名右边。这回把“便宜牌位”搞得更便宜了,简直像地铁口报亭里卖的成功学畅销书。

一套六卷,要158块钱,合26块多一本。页多字小,看起来蛮划算。

对着哲学家的著作谈钱,很不风雅。我后知后觉地想。

我重新端详封皮,明黄色虽然显得庄重,但过于明亮,抓人眼球,显然没有虚怀若谷、讲求中庸的君子之风。出版者不懂王阳明。我想。

不过“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之风不在乎外表,书的封皮是否“君子”当然无大所谓。我又想。

这书挺沉。翻起来有点费劲,纸张很瓷实,声音也不小。内里的纸面弯弯曲曲,像是被水泡过。但也不像——没有水泡过的那样曲折,声音也没有那样清脆。

仔细探究,发现原来是书脊处的弯曲导致书页不好翻动,声音也“咯咯哒哒”,使我误以为纸张瓷实厚重。实际上书页软且薄。书脊处的弯曲一经抚平,翻起来便容易许多,声音也小。

 

 

令我惋惜的是,书的扉页写着这样一段话:“蒋介石早年留学日本时,总是看到许多日本人都在阅读王阳明的著作,于是买来很多王阳明的书,阅读之后,心领神驰地仰慕。(此处书上还写错了一个字。把“地”写成了“的”,即“心领神驰的仰慕”) 并将阳明心学作为其‘终生的精神食粮’。”

这样的书,至少在我看来,不应当被推销。

于是我确信,出版者不懂王阳明,亦不懂中国古代的文人。

 

 

#2

 

它像被迫穿上短褐的孔子。

它像被禁足的孩子。

 

它像被束高阁的苏轼。

它像我。

它像我们。

 

#3

 

智慧是不遵循守恒定律的能量。

这股能量被我得到,我便自由;被他得到,他便自由。我乐观地憧憬着。

然而,人人自由显然是一种灾难。于是只要有人自由,有人便不得自由。

或许,智慧还是遵循守恒定律的吧。我悲观地想。

不过不必哀叹上帝的不公,或为不自由者惋惜。因为并非人人渴望智慧带来的自由:没有见过自由的不自由者,从来不明白自由者为什么自作多情地替他们打抱不平。

无处发泄的能量被束高阁。不过,它从不为此难过。我相信,他,亦不会为此难过。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因缘和合,不期而遇。

 

#4

 

时间洗掉了书脊的颜色,夹在中间的封皮却明晃晃地如八九成新。世事不公。

接近书脊处的弯曲的纸页若非被水泡成,便是被时间洗涤的痕迹。

很少有人惊动它,因为很少有人想到去打搅一下睡了快五百年的老先生。

未来,若无我这样无聊的人来帮它翻个身,它大概会一直睡。睡很久,睡得波澜不惊。

 

#5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用之用,是它最大的用处。有缘人自以之为有用。

有用之用,或为垫桌脚,或为盖泡面。反正都是无缘者的行径。

 

#6

 

它一定很孤独吧。

不过,“独上高楼”恰是文人的志向,希望有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老杜之流毕竟少有。因而,被束高阁是禁锢,亦是自由;少有知音,才宁缺毋滥。

 

#7

 

看着形形色色的过路人,猜其所想,想其所遇,而后推敲其人,是有趣的事。

 

尽管全集有六本,其中文字不尽相同,然而交流之后发现真相果然是意料之中:“呵!‘吾道一以贯之’!”

 

偶尔有人驻足,伸着脖子,试图看清书脊上赫然的大字。而后轻拭,会然一笑。每逢此刻,知遇子期,喜不自胜。

 

#8

 

它合该在这里。

图书馆一进门的第一排书架。宝蓝的书脊,明黄的封皮。

“大隐隐于市”,应当归功于来人匆匆的步履与功利的催逼。

 

若有双脚,它必定于七月既望徒步登上某座陡峭的山陵。

若有口耳,它必要划然长啸,然后细听山鸣谷应。

 

不过,它合该在这里。正名,道法自然,因缘和合,怎么说都可以。

 

#9

 

人都畏惧孤独,所以逆行者、例外者,都显得伟大。

独善其身、独上高楼、“君子慎其独”,都足以让生活在所谓“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走肉叹为观止。

也只能观止了。全球化、多边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人的事,能叫“独”么?

 

#10

 

畅销书的外表。

《普通物理学》、《基础有机化学》、《动物生理学》的内核。

更惨的是,它的知音比上述三本的还少。

 

于是我想到了她。她是个看起来随和,实际特立独行的女孩子。

她与我同年级。

背粉色的米奇书包。穿西瓜红色的羽绒背心。外面会套一件粉色的羽绒服,帽檐上是稀疏的毛。头顶永远用粉色的带蝴蝶结的皮筋扎着“上一半”头发,然后于脑后扎成一束。她的皮肤不是很白,但也没有很黑。准确来说,比大多数女生稍黑一点。

她的胃口很好,甚至以此自嘲。早上要吃一个在家蒸好的鸡蛋,喝一罐从家里带出来的牛奶。然后在食堂买一个煎饼。基本都能吃完。中午和晚上,她都喜欢吃食堂一层的炒菜和米饭。

我和她一起尝过挪威的雪。

她的字很好看,笔记永远清晰而详尽。课本上除了整洁的批注之外,经常有被亮眼的荧光笔标出的疑问。我总见到她找老师答疑。老师安排自主学习的时候,她永远是最安静的。永远在埋头思考,或奋笔疾书。

我还在健身房见过她。

听同学说,她戴耳机的时候,耳机里放的是英文演讲。

她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朋友。或者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没让我这个庸人看出来。

有一次,我恰好在银杏讲坛课程推送里见到了她的名字。她在银杏讲坛的一次演讲中说,她很享受孤独。

 

#11

 

来者不拒,庸人可扰。若逢知音,更添欢喜。

 

#12

 

敬佩。

自省,而后感动。

自惭形秽。

悲天悯人——包括我自己在内。

 

#13

 

实际在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程度或深或浅。

将它与我融合,于我——毕竟是庸人——而言,倒无大所谓;然而站在它的立场上想一想,我的滥友一定会使它不堪其烦,于是增加它的孤独感。为此我深表惭愧。

 

#14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知行合一。

故不多言。

订阅评论
提醒
7 评论
最久
最新 最赞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7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发表评论。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