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阐述&他人评价_亲爱的小白花

作者阐述&他人评价

约莫19年上半年的时候,我去北医六院的儿童心理卫生病房做了两个月的志愿者。去之前老师先给我们做培训,说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我们怎样保障自己的安全。她还特别强调了一点:绝对不可以留下任何照片、不可以问他们的真实姓名、出了病房之后不可以跟他们再有任何的联系。

我惴惴不安的进了病房,第一眼就喜欢上这个地方。后面写这个病房的时候,其实好多具体的装潢有点记不清了,但是那股小孩儿多的地方散发出的暖烘烘、甜腻腻的味儿,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们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每周去给孩子们上一节有趣的活动课,天文地理,诗歌戏剧都可以,就在那个文章提到的儿童活动室里。

每次上课来的人也就十几个,我很快就能跟他们混熟了。文章里的飞哥真的是个小胖子,第一节课我给大家普及十二星座的时候,突然站起来拆我的台,跟我说现在已经是黄道十三星座了。然后小蝶,是我这么多节课跟我玩的最好的小姑娘,大眼睛水灵灵的。我走的时候她还哭了。我心里酸得不行,想跟她留张影,被老师制止了。最后老师同意我们两个人用橡皮泥捏一个自己的小章鱼,两尊小雕塑贴的紧紧的,拍了张合照。

还有我印象特别深的,每节课一定要流着口水骂我一句“臭娘们”或者“婊子”,以示友好的打招呼,是德轩。德轩其实是个特别好的孩子,他每节课都由护工陪着来,坐在第一排听我上课。他努力的闭着嘴,因为一张嘴吐出来的就是脏话,所以后面他索性不跟我打招呼了。其实我特别想跟他说,姐姐一点都不介意你骂我,真的。

最后一个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他的脸的小男孩,戴了一个长帽檐的鸭舌帽,压得很低很低,从来不说话。还是第一节课我给每个人发了一张带有他们星座的明信片,我问他是什么星座,他点点处女座那张图。我就跟他说:“处女座是很善良很完美的星座呢。姐姐要谢谢你来听这节课,姐姐相信你也是一个很棒很棒的人。”我当时有点儿母爱泛滥了。 他安静了一会,从长袖子里掏出一包干脆面,塞到我手里了。然后就是那一段……“本来是泛着健康肤色的手指,却从五个指尖处开始龟裂。每一个指甲都参差不齐地劈开了,露出里面的软肉。这并不是偶然磕到碰到的,而是有什么人曾经狠狠的抠着它,试图把它拔下来,指甲盖的深处还渗出汩汩的血流,凝结在指缝里变成很深很深的红痂。那几道干涸在指纹和掌纹间的血痂,一直蜿蜒到手腕处。他是举高手对着我的,那喇叭袖的袖口不自觉耷拉下去一些,敞开了他小臂内侧更多更深、更皮开肉绽的血色疤痕。纵横交错、新旧叠加的,深红,鲜红交织在一起,印在我的瞳孔里。”这段我后来删了,因为不为剧情服务,但是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那节课之后,我再也没见过他了。

很多很多……这些经历给了我极大的触动,因此我想把他们记录下来。这些人我可能一生都不会再遇见了,但我觉得这个群体带给我的爱和感动,是里应当让更多人知道的。到现在,我没有一张那个病房的照片、没有任何联系方式,就好像消失了一样。这篇文章,当作仅存的一个纪念吧。

粘土课上大家唯一的合照

我和小蝶的合照

我和小蝶的合照,右边是她的手,特别瘦

 

 

  1. 浮凌睿 女 17岁:

医院,生离死别,这是一个满是悲痛和沉默的地方。而作者笔下的医院却处处充满着温情,人情味十足。妈妈含泪的鼓励,杨医生耐心的劝导,病房小伙伴的陪伴,他们有的是我的至亲,有的只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的出现和交织,让我这个最开始自负,叛逆,又脆弱的个性女孩慢慢有了转变。在我出院的那一天,我问自己,究竟什么是完美?

我想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完美大概就是珍视眼下的自己。人生中那么多的美好等待你的挖掘,放过对自己的条条框框,放过你自己,愿你被眼前的幸福浸润成一米阳光,遍地芬芳。

 

  1. 牛润华 女 47岁:

受邀为泽霖的作业写评论时,我没有多想,便半推半就地应了下来。毕竟只是高二学生的一次作业嘛!泽霖很快的把《完美日记》发了过来,急切地看完,心情很久不能平静。细腻的笔触,真切的情感,第一人称的角度,行云流水般却又丝毫不露痕迹的情节展开……展卷的惊喜远不止于这些写作技巧的成熟,泽霖根据自己在六院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亲身经历,以患者的口吻揭开了精神科病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神秘。他们不是不可理喻的疯子,他们不过是思想上生了病,一如那些感冒、发烧、肚子痛的人一样得了病。厌食症患者追求的不只是纤瘦的美丽,而是自身绝对的完美。这种偏执的追求,和焦虑、妄想、抑郁一起越来越多地侵蚀着当代人。围城里的患者藉由医生和家人的帮助正慢慢康复着走出来,围城外很多“正常人”的状况实亦堪忧:一方面被瞬息万变的社会节奏无情碾压,一方面又对由此产生的精神疾病懵懵懂懂。怎样规避精神疾病,怎样帮助已患病者,任重道远。“于无声处起惊雷”,泽霖的文章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1. 曹慧青 女 48岁:

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根据自己真实见闻引发了观众对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精神卫生的关注和思索。这个文章题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同龄人的眼光解读了一个特殊、有代表性的群体-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揭示了与之相关的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引人深思。作者通过细腻而富有层次感的场景描写渲染了神秘古怪的气氛,表达了环境和人的关系,令人印象深刻。细节处理也十分巧妙,例如对病房门帘的特写镜头,将不同的世界隔开,意味深远。语言也灵动多变富有感染力,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佳作。

 

  1. 周欣桐 男 19岁:

贯彻了“完美”这一线索,深入地探讨了“完美”的内涵。对“我”这一形象塑造得比较丰满,细致描写了外貌与心理的变化,展示了”完美“对”我“前前后后造成的不同影响。作者有意识地运用环境描写,营造不同场景恰当的气氛;同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故事的发展,使得小说结构比较紧凑,保持稳定的节奏。美中不足的是环境描写有些夸张,对一系列配角人物形象的塑造太过扁平,个别语句不太通顺。

5.虹 女 17岁:

给亲爱的小白花:
万分荣幸能够写这篇评论。这篇大作品有着小白花的特质:不雕琢词句,却浑然天成,浅淡的笔法下是深刻的思考和主题。(也被她自己戏称是“老年文笔”)
全篇作品以进食障碍患者“我”的治疗日记为载体,却又不只局限在“我”的心理,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这间小小的儿童心理卫生病房,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非正常的”,却又有着属于青春/童年的普遍性和作为每一个人本身的独特。
我很感动,在读到中间一些片段时甚至有些想哭。作者没有将这些患者特殊化,而是用平等的,恳切的态度去描绘他们。(这或许也得益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取材和观察)在身为病人之外,他们也首先是人,性格各异的,又有着年龄共性特点的人。
如果说非要让我说出什么问题,只能说在阅读过程中我的感受是渐入佳境的,又或者说前期可能相对而言代入感没那么强(?)
再次吹爆小白花!!

 

 

 

订阅评论
提醒
4 评论
最久
最新 最赞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4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发表评论。x
()
x